【鳥的感官】崖海鴉反常 從合作到自相殘殺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鳥的感官】崖海鴉反常 從合作到自相殘殺

2018年11月11日
作者:柏克海德(Tim Birkhea)

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多年來不斷爭論意識和感覺的問題,因此我也無法期待自己能在本書中提出答案。我反而該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大家想想看鳥兒可能在想什麼。這個方法根據的論點是情感演化自基本的心理機制,這些機制一方面讓動物避開傷害或疼痛,另一方面則讓牠們取得想要的東西,亦即「獎勵」,例如伴侶或食物。想像一個連續體,一端是不高興和疼痛,另一端則是高興和獎賞,就是很好的起點,可以開始探討情感。

擾亂動物日常平衡的東西都有可能帶來壓力。換句話說,壓力是情感受挫的徵兆。飢餓是一種原始的感覺,促使我們覓食,找不到食物,尤其是一直找不到的時候,就會導致壓力。許多動物大多數時間都在逃避掠食者,被敵人追逐會帶來壓力。鳥類回應壓力時,會從腎上腺(位於腹部腎臟的前方)釋放出皮質固醇這種荷爾蒙,進而觸發葡萄糖和脂肪釋放到血流中,提供鳥兒短期的額外能量,儘量降低壓力事件造成的衝擊。因此,壓力反應來自適應過程,其目的是為了增加生存機會。然而,如果壓力一直不消除,反應可能會導致疾病,造成體重流失、免疫系統失調、健康狀況惡化以及完全失去繁殖的動機。


崖海鴉。圖片來源:Francesco Veronesi (CC BY-SA 2.0)

崖海鴉在我的研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繁殖區域的密度非常高,和鄰居如此靠近則是牠們繁殖成功的關鍵,因為能避免鷗和渡鴉攻擊蛋和幼鳥。崖海鴉成群用嘴攻擊時,可以嚇阻大多數的敵人,但要發揮效用,一定要緊緊靠在一起。崖海鴉年復一年,都在同一塊只有幾平方公尺的小地方繁殖,有時候二十多年來都一樣。當然,牠們也跟旁邊的鄰居非常熟悉,建立特別的關係,並透過異體理毛來傳達,應該可說是友誼吧。有時候,友誼的回報可能會出乎意料之外。偶爾當大黑背鷗想搶走崖海鴉蛋或雛鳥時,我看過有隻崖海鴉從後面衝出來攻擊那隻鷗。這些大鷗絕對有能力殺死成年崖海鴉,所以這種行為非常冒險。

崖海鴉照顧彼此的幼雛還有另一個方法。如果崖海鴉父母丟下窩裡的蛋,鄰居通常會幫忙孵蛋,以保持溫度,而且不被鷗攻擊。海鳥間這種群體照顧很少見。其他的海鳥如果丟下幼雛不管,多半就被吃了。

2007年,在蘇格蘭東岸五月島上繁殖的崖海鴉碰到了特異的情況。牠們和幼雛吃的玉筋魚數量稀少,也沒有其他可以取代的食物。在上百個觀察崖海鴉的季節裡,數十位研究人員在許多不同繁殖聚落觀察,都沒有看過這種情況。五月島的崖海鴉父母費盡千辛萬苦,也餵不飽快要餓死的雛鳥,牠們向來和諧的行為崩壞了,變得混亂無比。很多成年崖海鴉不得不丟下幼雛,到更遠的地方覓食,但鄰居不但不幫忙保護和照顧雛鳥,反而攻擊牠們。當時在該處研究崖海鴉的艾許布魯克告訴我:

我記得,有隻雛鳥為了逃離攻擊的成鳥,跌進了水坑裡,又被另一隻成鳥亂啄,強把牠的頭壓進泥水裡,看得我毛骨悚然。過了幾分鐘,攻擊的成鳥放棄了,小鳥掙扎著起身,可是太虛弱了,不久便死了。除牠以外,繁殖的岩架上到處都是沾滿泥漿的小屍體。其他的幼雛則被鄰居叼起,在空中亂甩,然後丟下懸崖。牠們的攻擊很駭人,太悲慘了 。

這種前所未見的反社會行為似乎是嚴重缺乏食物造成慢性壓力的直接結果。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食物來源大為改善,這些犯下惡行的成年崖海鴉也一直維持平日的友好行為。


getImage

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

作者: 柏克海德 (Tim Birkhea)

譯者:嚴麗娟

繪者: 凡赫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06

如果你是一隻鳥,感覺世界的方法將大大不同?

這些鳥本事,人類都沒有:看到紫外線、用回聲定位,遷徙時感覺地磁力。新科技逐步挖掘出當一隻鳥具備了何等意義:從「國王企鵝潛入漆黑的南極海域」到「感覺到幾百公里外看不見的雨水即將降下的紅鸛」,還有「知更鳥能聽見蚯蚓細小短毛刷到洞穴側邊時發出的聲音」、唯一能感受性高潮的牛文鳥?

資深鳥類行為生態學家的柏克海德,結合行為生態學、生理學、神經科學、感覺生物學等,透過顯微鏡、聲波儀、核磁共振等技術,一步步解開鳥類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磁覺及情感奧祕,詳實淺白描述鳥類如何解讀環境、與彼此互動。19幅精細插畫則出自鳥類學者兼資深科學畫家的凡赫魯巧手,細膩的筆觸表達鳥類各種感官的特點,也圖解科學知識(例如光線如何進入楔尾雕的巨大眼窩、綠頭鴨嘴喙受器的運作、鷸鴕複雜的鼻腔剖面、受磁覺引導萬里遷徙的斑尾鷸等),讓我們輕鬆一目瞭然。

本書將讓你跟隨作者與繪者,親臨野地、宛如就近觀察鳥兒,理解鳥類究竟如何感知世界,體驗當一隻鳥兒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