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自1993年正式生效以來,持續追蹤全球與各國生物多樣性狀況的變化與相關議題的發展,滾動式地調整其工作策略與重點,包括每十年更新一次策略計畫與目標,作為國際間推動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的依據,希望透過集體的努力,達到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等三大目標。
於是,200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了「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與相關策略計畫,希望全球共同致力於在 2010年顯著減緩全球、區域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然而,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在第十屆締約方大會前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註1] 顯示,雖然在締約方共同的努力下,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在許多方面已有相當的進展,但整體而言,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仍在繼續流失,例如海洋和沿海保護區的總面積仍非常有限,僅佔全球海洋的0.5%;生命地球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LPI)監測全球2,300多種脊椎動物,7,100 多個族群的結果顯示,從 1970 年到 2006 年間,脊椎動物的豐度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沒有停頓的跡象。
「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分析了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繼續快速流失的主因,在於衝擊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壓力,包括:棲地破壞、過度開發利用、污染、外來入侵種、氣候變遷等,仍然不斷加劇。而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持續加重的根本原因則是大家尚未充分了解,甚至輕忽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對人類福祉與發展的重要性,各國政府因此尚未能充分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更廣泛的政策、策略和規劃中,使得不永續的發展、生產及消費繼續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
為此,《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了「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與「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做為接下來十年全球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依據。該策略計畫所擘劃五大策略目標,分別是一、透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和社會的主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二、減輕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壓力和促進永續利用;三、保護生態系、物種和基因多樣性以改善生物多樣性的狀況;四、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帶來的惠益;五、透過參與性規劃、知識管理和能力建設強化執行工作。這些策略除持續推動保育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外,特別強調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及善用知識與正確的資訊,積極進行能力建設,並透過權益關係方的參與共同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問題。
2014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四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註2] 是「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十年執行期限的期中檢討,這份報告顯示,雖然不少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都有重要的進展,但這些進展仍不足以實現2020年目標;而且按照目前的趨勢,至少在2020年之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仍將持續加劇,生物多樣性狀況也將持續下降。造成此一狀況的可能原因包括,各界所採取的行動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產生可見的效果,但也可能是因為各界所採取的措施尚不足以降低壓力。
「第四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也建議2011-2020年的下半場,需要各界更積極努力才有機會達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特別是社會需要作出變革,包括提高使用土地,水,能源和材料的效率,重新考量生產與消費方式,特別是糧食系統的重大變革,因為造成所預期陸地生物多樣性喪失70%的因素與農業相關的驅動因素有關。因此,解決糧食系統的趨勢問題對於《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的成功至關重要。
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鼓勵各界提出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問題的最佳做法與成功案例,以鼓勵更多團體或個人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共同致力於達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環境資訊中心愛知目標專欄所介紹的許多案例,即是全球各界,包括國家、政府、企業、民間團體、社區等,針對愛知生物多樣性五大策略目標所提出的解決方案與行動,可見大家都可以為改善生物多樣性的狀況作出貢獻。
回顧國內,行政院自2001年通過「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並分別於 2007 年依據「2010 生物多樣性目標」、2015年依據「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更新「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協調22部會與地方政府推動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十餘年來,各類保護區的面積持續增加,許多瀕危物種的族群狀況亦有改善,農林漁牧試驗研究單位也積極從事種原保存的工作。然而,國內迄今仍未建立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以致我們無從了解及掌握台灣整體生物多樣性的狀況與變動。台灣陸域保護區的面積比例雖已達19%,超過全球17%陸域保護區的比例,但保護區的有效管理及淺山、海洋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保護仍有待加強;而污染、外來入侵種、不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壓力亦未減緩。更重要的是,儘管國內保育的意識已有所提升,公私部門環境友善的作為也逐步展開,但整體而言,生物多樣性尚未成為政府政策與施政及社會覺知的主流,各界對於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諸多生態系服務十分陌生,遑論重視。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最佳做法與成功案例讓更多人認識、關心並加入保育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行列。
[註1]「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是由《生物多樣性公約》透過綜整締約方國家報告與國際組織提供的資訊所發布有關全球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分析國際針對生物多樣性所採取行動的報告,至今已發布過四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