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兩岸媒體交流系列報導
編按:11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2018兩岸媒體交流」活動,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來台,以「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為主軸,一路探訪台灣地方創生、循環經濟及公民電廠,領略台灣民間豐沛的環保能量。本系列文章,邀請中國媒體記者,以中國、媒體人的視角,來看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案例,對照兩岸能源、減廢、在地發展的異同。
這次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台灣小而美的綠色經濟』兩岸媒體交流活動」。
行程自台灣南端墾丁,沿中央山脈西麓北上,一路過屏東東港、南投埔里、新竹頂埔,最北抵新北坪林的北勢溪山溝——這兒已經是台灣最北端的雪山山脈起點了。
一路訪問的對象,總起來可分三類,一是公益機構,如主婦聯盟; 二是社會企業,如里山生態公司、陽光伏特家;三是純企業,但它所做項目有很強的公益屬性和社會價值,比如藍鵲茶。
這些公益機構和項目,看上去都不大,以陽光伏特家為例 ,起始就是一個屋頂、十幾片太陽能板這樣的小動作,到現在總共吸引的項目參與者也不到1萬人。
但這些項目的領頭人及其團隊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卻是少有的平和與穩定。
就拿項目推介來說,他們都很能講,但一點沒有給人洗腦、把你說服的影子,沒有壓迫感,從頭到尾就是在分享一份工作,裡面有艱辛也有收穫,但像拯救宇宙造福萬民這種優越感,他們是沒有的。
這可能有點像日本演員給中國導演的印象。我記得張藝謀還是哪位導演說過,他們在日本碰到的演員,哪怕是一二線的,明星感都不會那麼強,拍戲時非常賣力,拍完戲有的還去幹一份快遞之類的兼職。
深究裡面的原因,就我所見到的台灣公益,有一個現象是特別引起我注意的,那就是在方法上,他們都開始使用商業和市場手段,也就是說開始考慮自己賺錢,而不是純粹地依賴募款。
扎根墾丁的里山生態公司,現在不僅在恆春老街上開了一家叫森社場所的實體店,賣各種在地手作和文創品,它們還正計劃進軍旅行社,做地接、解說與導覽。
里山有一個龐大的解說員隊伍,這是數年來里山團隊在恆春十數個社區的「社造」結晶。這些解說員大都是在地留守居民,其中不乏六七十歲的老人。
從我們這次實際體驗看,在地老人的解說和導覽更親近、溫暖,但又不失專業水準。
陽光伏特家項目配套了一個網絡系統平台,系統為每一位參與者分配一個帳戶,帳戶記錄了參與者購買的太陽能板數量和能源產出情況,當期的投資收益也顯示在上面。
藍鵲茶團隊從一開始就註冊了公司,現在藍鵲品牌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號召力。
藍鵲為了發展坪林北勢溪的農戶加盟有機茶耕作,以確保藍鵲貨源和品質,藍鵲創始人及其團隊就駐紮在北勢溪的山溝裡,對農戶進行常年陪伴。
為了北勢溪片區幾個留守孩子的課業,藍鵲團隊還經常組織志工進行輔導。他們拉著志工,到一個山頭丟一個下來。他們管這叫「丟沙袋」。「丟沙袋」當然是純公益的,但又服務於藍鵲商業模式裡的一環。
而綜觀藍鵲整個商業閉環,貌似從上游農戶、中游藍鵲,再到下游消費者,竟然都是受益者,沒有哪一環的利益是被屏蔽的。
甚至遠在台北的市民也是受益者。因為藍鵲在北勢溪推動了有機種植,下雨時,才沒有農藥流進山下的翡翠水庫。而翡翠水庫是大台北地區的重要水源。
如果徹底跳出公益思維,用純商業的「有色眼鏡」來看藍鵲茶案例,大概還有另一重邏輯隱含在裡面。
我們假定台北盆周山區里另有一個純商業團隊,也做了一款有機茶,比如叫綠鵲茶吧。
作為一個純商業團隊,要在台灣林林總總的茶品牌中,把綠鵲茶這樣一個新品牌,推到現在藍鵲茶的知名度,光廣告投入一項就不會是個小數。
但問題還在於,當前的傳播環境下,即使投入大量廣告預算,也未必產生什麼市場效果。
與之相比,藍鵲茶一分錢廣告沒投,而是從一開始就致力於流域收復。他們用心做這件事,誠懇講這件事,使藍鵲不僅走進了市場,而且走到市場中一個個有血有肉、追求良善的人的心裡去。
據藍鵲負責人講,就在我們離開的那個週末,有一家台北的日本企業會率領130多人的員工到藍鵲做茶事體驗。
我想這樣的企業還會越來越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是被商業廣告帶來的,而是被流域收復的為公理念感召來的。
※更多「2018兩岸媒體交流」精彩報導,請點連結。
※本文轉載自〈台灣:步履不停的綠夢和自力更生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