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參訪最終站為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地球之友在1971年於倫敦成立,40幾年來,透過發起大大小小的環境議題及相關倡議連署活動,提升大眾的環境保育意識及永續精神意識。地球之友眾集多方資源、資金、人力、物力,致力於改善當今人為污染、破壞加劇的世界,許這美麗星球上所有生物一個永續美好的環境未來。
地球之友所在大樓為The Printworks,裡面多為新創公司,需先與地球之友內部人員通報抵達,才能被核准進入此大樓,接待我們的是地球之友的工作人員Stuart與Paul,在換好通行證後,我們便準備展開此期待已久的組織參訪。走進辦公室大門,映入眼簾的不是制式化辦公桌椅與裝潢,而是現代簡約風格輔以生態主題設計,Paul向我們介紹這以「Google」作為點子發想及地球之友組織理念結合而成的空間規劃,以緯度作為區分,辦公室分為有木舟點綴的熱帶雨林區、以樹屋為中心的濕地區及冰山遍佈的極區,而有趣的是,地球之友員工沒有固定辦公位置!為的是讓不同部門的人多接觸交流,大家一起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讓組織不斷進步創新。
部門高度專業化分工,理性、感性並存之策略訂定
地球之友是頗具規模的組織,運作模式更呈現高度策略性,部門主要分為專業學術、市場行銷及活動籌畫三大層面,組織成員各司其職,不同崗位間互相合作,讓資源能有最高效率的使用及最高品質之結果輸出。此次訪談,地球之友非常用心安排五個主題講者,分別有資金募集、塑料議題、空汙議題、活動籌畫及社群媒體經營。我們問了許多組織經營及推廣問題,了解到成功專案的背後,必須涵括各種理性與感性謀略,在發起各項活動時,地球之友不單單只是專注對群眾的吸引力,更強調議題及活動背後說服力,如何讓人們對議題產生興趣並讓他們實際投身參與相關活動,了解到行動背後的原因、緊迫性與重要性,層層都得善加利用行銷包裝,去製作每項成功項目
資金來源穩定,在於組織間合作及群眾連結
地球之友為國際網絡組織而成之邦聯制環境聯盟,英國地球之友與許多在地環境團體合作,減少資源過度集中及分配不均情形,同時也能培養當地居民的環境意識,增加民眾參與活動的意願。地球之友收入大多來自捐款,主要是透過於報章雜誌放上捐款帳戶與網站宣傳來做募款,根據他們統計,有三分之一的新捐贈者來自網路,三分之一來自雜誌,為了維持維繫與捐贈者關係,地球之友會親自打電話或發 電子郵件 來增加與捐贈者後續連結與親密感,除此外,組織也會不定期發送每月感謝禮(monthly gift) 感謝捐贈者並持續寄送近期活動與環境相關議題給他們,讓民眾覺得自己的貢獻是高度受重視及被感激的,這也是地球之友能持續得到民眾支持響應的重要關鍵。
有效推升議題連署,互動性為關鍵
像在塑料議題方面,地球之友 發起無塑星期五(Plastic Friday),在網路上受廣大迴響,人們可在線上登記連署活動,自發性投身禮拜五無塑日,目前已有超過 1 萬1千人響應。而在 地球之友臉書粉絲專頁也有塑料 Q&A 活動,民眾可透過遊戲中的圖片選出含塑膠的物品,我們也很意外口香糖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趣味活動除增加與民眾互動,同時也能倡導減塑觀念。空汙議題方面,並未受英國政府高度關注,地球之友自主與超過80個在地組織合作,提供 5000 個空氣檢測試管供民眾索取,在放入欲檢測空氣送回組織後,組織便會幫民眾分析空氣品質及是否含有過高濃度有害物質。像這些互動,都是提升大眾環保意識的重要途徑,不但能讓民眾將此觀念落實於生活當中,更能擴展社會影響力。
訪談結束的尾聲,地球之友早已準備好豐富自行出版資料讓我們帶回台灣參考,像是捐贈表單的設計、自行製作之空汙分佈地圖、海洋環境宣導文宣及減少塑膠用量之倡議冊子...等,這些文件都是很好的行動方案發想參考。這次的訪談,我們也和地球之友交流許多台灣環境議題及環境信託概念,地球之友對我們所分享的內容以及在做的行動方案也非常有興趣,甚至,也希望我們國內的相關環境組織能成立地球之友台灣分會,他們將會全力支援!這項消息令我們受寵若驚,不過也振奮人心,代表台灣在環境上所付出的努力受到肯定。
從這次訪談中得到的收穫與啟發都是我們推行行動方案的成長養分,也期許這次帶回台灣的寶貴經驗能透過永續計畫的執行,與環境資訊協會攜手合作,優化環境信託的推行,我們也很感謝 地球之友 熱情款待,令我們深刻感受到同為「地球之友」那份溫暖情誼,期許台灣有天也能成立Friends of the Earth分會,繼續擴大其國際網絡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