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瀕危台灣穗花杉 龍泉苗圃啟動「域外保種方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復育瀕危台灣穗花杉 龍泉苗圃啟動「域外保種方舟」

2018年12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台東報導

為了讓國人瞭解苗圃在造林扮演的重要角色,台東林管處「龍泉苗圃」12日舉辦溫室啟用典禮,會中展示中低海拔殼斗科育苗成果,這些種苗將重返森林,為國土保安站穩腳步;同時也首度展示台灣穗花杉扦插苗成果,如何透過技術和設備提供瀕絕植物「保種」的方舟。


龍泉苗圃空拍圖。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復育台灣穗花杉  打造微型挪亞方舟

為了復育珍貴稀有植物,位於海端鄉、海拔約400公尺的龍泉苗圃,6月新建一棟溫室,透過自動化溫度控制、噴灌系統及軟水過濾系統,有效控制溫濕度及水之pH值,提高育苗存活率。目前以穗條扦插方式培育珍貴稀有植物台灣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 Li)3,000株苗木,作為域外保種基礎。

這些穗條來自大武山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32棵母樹,為了尋找健壯的植株剪穗條,通常都得走兩三小時,才能覓得合適的母樹。採集後濕潤切口、低溫保濕迅速帶回溫室,隔天馬上處理,過程必須不斷消毒,確認穗條可用。

2015年就啟動的台灣穗花杉保育機制,目標是擴大族群,增加數量,台東處秘書朱木生形容,這其實就是以台灣穗花杉做主角的「微型挪亞方舟」。

台灣穗花杉阡插苗。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台灣穗花杉扦插苗。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是地球上一花一草都值得保存,尤其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更具保種迫切性。」朱木生解釋,台灣穗花杉為台灣特有種,根據國內外學術界調查研究證實,台灣自中新世紀起,就出現台灣穗花杉的化石花粉,是活化石植物;由於分布狹隘、植株少,而溫室效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其生存,保種有如與時間賽跑。

台東林區管理處秘書朱木生說明台灣穗花杉育苗過程。
台東處秘書朱木生說明台灣穗花杉育苗過程。攝影:廖靜蕙

台灣穗花杉簡介

台灣穗花杉屬穗花杉科(Amentotaxaceae)穗花杉屬(Amentotaxus),為雌雄異株的裸子植物。目前本屬植物在全世界僅剩下3種,除了台灣1種,其中2種產在中國,3種植物的生育範圍都非常狹窄。
台灣穗花杉屬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珍貴稀有植物之一種,產於台灣南部之大漢山及姑仔崙山一帶,分布於海拔1,100~1,500公尺左右,性喜潮濕溫暖之山坡及谷地,數量稀少,除大武山事業區集中分布外,南大武山東麓及屏東楓港里龍山區亦有發現,但以台東林管處轄內的族群構造及更新狀況最良好。
台灣穗花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由農業委會與經濟部於1988年公告為瀕臨絕種的珍貴稀有植物,予以列入保護,並在台東縣大武鄉第39林班地內設置「台灣穗花杉保留區」,於其生育地劃設大武台灣穗花杉保留區與茶茶牙賴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供域內保育研究,以保存生育地及族群延續。

森林養成  基礎來自苗圃

台東林管處管理範圍內有三座苗圃,台東苗圃主要任務是海岸林、造林以及濱海植物,鹿野鄉的瑞源苗圃專攻社區綠美化。位於海端鄉的龍泉苗圃,則以培育國有、公有林原生苗木為主,並以中低海拔殼斗科為育苗主力,從台東地區殼斗科採種開始,嘗試以各種不同方式處理種子,增強物種育苗技術。

「台灣低海拔常見的林帶,屬於樟櫟群叢,殼斗科物種的調查保育相對重要。」台東處作業課長莊瓊昌表示,目前收集包括后大埔石櫟、浸水營石櫟、太魯閣櫟等15種中低海拔殼斗科種子,只要野外找到樹形良好的植株,就會定位採種,一旦培育成功,將送到各個林班地造林。

「森林是從一顆小苗,一顆種子的培育做起,經過辛苦、漫長過程慢慢蔚成。為了造林,苗圃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台東處長劉瓊蓮表示,當民眾逐漸感受到森林提供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之際,同時也得認知到,面對氣候變遷等嚴苛的挑戰,造林背後必須有精良的育苗技術支持。

他說,林務局這麼多森林保護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民眾的福祉,而育苗造林的訊息和知識,需充分傳遞給民眾,才能感受森林和我們的關係。這也是此次對公眾揭開苗圃面紗的目的。

龍泉苗圃培育中低海拔原生殼斗科為主,目前收集15種殼斗科種苗。攝影:廖靜蕙
龍泉苗圃培育中低海拔原生殼斗科為主,目前收集15種殼斗科種苗。攝影:廖靜蕙

以相思木國產材  輝映入口意象

12日當天,台東林管處也啟用龍泉苗圃入口意象。

台東處為配合推動國有林「租地造林新活力計畫」,苗圃也培育愛玉子、大果藤榕等苗木,擴大種植台灣原生植物並強化森林副產物培育。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是由昆儀實業公司建置,材料來自台東知本林地種植50年的相思樹疏伐材,利用熱處理、防腐等技術加工而成。未來規劃作為苗木培育技術知識的環境教育場域,也期望能與在地合作發展生態旅遊。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揭牌。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揭牌。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