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查:全球暖化恐重創中國東海漁業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科學調查:全球暖化恐重創中國東海漁業

2019年03月14日
文:亞瑟·奈斯倫
中外對話:全球變暖或重創中國東海漁業
海洋暖化導致全球某些魚類種群數量銳減高達35%,而過度捕撈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圖片來源: pixinoo

一項新研究發現,海洋暖化導致全球某些魚類種群數量銳減高達35%,而過度捕撈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

很多魚類無法適應全球暖化的速度。據科學家記錄,從1930年到2010年,全球可持續漁獲總量下降了4.1%。

據估計,受影響最嚴重的日本海海域漁業損失量達到了34.7%,中國東海漁獲總量則下降了8.3%。


海洋溫度升高,北海海域的黑線鱈不幸成為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之一。圖片來源:NEFSC / NOAA

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美國羅格斯大學副教授馬林·平斯基表示:「全球漁業已經對海洋暖化有所反應,這讓我們很震驚,它們不再是假設可能在未來發生的變化了。」

「受影響的不僅是當地經濟,還有全球貿易,而且整個世界都會受到波及。中國東海、日本海和北海海域尤其令人擔心,因為這些地區的漁獲降幅實在是太大了。」

他告訴「中外對話」,中國東海地區可以說遭受了全球暖化和過度捕撈的連環打擊。過度捕撈造成了魚類種群規模的縮小,並且改變了魚類的年齡結構分佈。

體型較小、較柔弱、基因相對單一的魚類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羅格斯大學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們對38個生態區的235個魚類種群和124個魚類品種進行了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全球漁業數據和海洋溫度圖估計了全球可持續漁獲量受溫度驅動的變化,而可持續漁獲量大約佔全球報告漁獲總量的三分之一。

他們發現,受海洋過熱影響最嚴重的5種魚分別是(北海與愛爾蘭海域)大西洋鱈魚、沙鰻、鰨目魚、綠青鱈魚和黑線鱈魚。

有小部分魚種反而能在這種較為溫熱的海洋環境中「茁壯成長」,比如格林蘭島比目魚、大西洋鱈魚(聖勞倫斯灣地區,該地區此前溫度較低,不適宜鱈魚生長)、大西洋鯡魚、扇貝和紅蝦都是如此。

中外對話:全球變暖或重創中國東海漁業

黑海鱸魚是氣候變化的受益者之一,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它們的繁衍能力也在上升。圖片來源:Orion Weldon

該研究的另外一位作者、羅格斯大學教授奧拉夫·延森警告稱:「魚類種群只能忍受目前這樣的暖化幅度。目前受益於海洋暖化的大多數物種的數量很有可能會隨著溫度的不斷上升而開始下降。」

這篇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海洋暖化還會改變洋流和海洋層化結構,引發水體含氧量下降,導致魚群分佈和性質發生變化。

這會使得魚類面臨的生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人類糧食供應。大多數沿海發展中國家都很擔心這個問題,因為這些國家居民膳食的動物蛋白質攝入有一半都來自魚類。

平斯基表示,海洋暖化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甚至可能引發地區衝突,北歐「鯖魚戰爭」就是一個例子。

他指出:「當鯖魚向北遷徙至冰島海域後,冰島與歐盟沒能就漁業資源的使用權達成一致,過度捕撈和隨之而來的貿易爭端甚至導致冰島放棄加入歐盟。」

這個問題可能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過度捕撈導致漁業更容易受到海洋暖化的影響,而海洋暖化又會影響魚類種群的恢復。

該研究負責人克里斯·弗里表示:「我們建議漁業管理人員在決策時,要杜絕過度捕撈,重建漁業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建立貿易協定和合作夥伴關係,實現漁業資源充裕和匱乏地區之間的資源共享,從而解決地區間的漁獲量差異。」

另外一份來自《科學進展》的報告顯示,成功實現《巴黎協定》的1.5攝氏度全球暖化溫控目標將會產生極大影響,不僅能保護全球數百萬噸的漁獲資源,而且能造福75%以上的海洋國家。

該報告第一作者拉希德·蘇邁拉表示:「基里巴斯、馬爾代夫和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水域將成為這一舉措的最大獲益者。因為這些地區的食品安全、收入和就業都嚴重依賴漁業,因此氣溫升高給他們帶來的風險也最大。」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顯示,全球海洋暖化給日本海、北海、伊比利亞半島沿海地區、黑潮暖流海域和凱爾特-比斯開大陸架海域帶來的損失最大。相比之下,拉布拉多-紐芬蘭海域、波羅的海、印度洋和美國東北大陸架地區則獲益最多。

海洋暖化的下一階段的研究可能會關注熱帶地區遭受的影響,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目前不多。海洋含氧量和酸度變化等因素也會被納入考察範圍。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全球變暖或重創中國東海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