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長達20年、歷經三次環評大會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道路)開發案,在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建議通過後,昨(13)日進入環評大會審查。新北市長侯友宜親自與會。不過,三小時會議中,正反方民眾發言占去大部分時間,環評委員認為疑慮未被澄清,決議下次召開延續會議。
「給我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擁護道路開發者陳訴長年塞車之苦。反對者則擔心道路開發將吸引更多車輛進入,塞車惡夢無解,發展大眾運輸才是解決之道。環委則指出,淡水應發展在地就學、就業、就養,才不會都往台北跑,交通大打結。真要開發的話,也應開發大眾運輸,才能讓86%的一人駕駛者導向公共運輸。
路再多都不夠 大眾運輸優先
淡水是觀光重鎮、加上淡北新市鎮的開發帶來眾多人口,上下班時間、假日常見塞車。新北規劃淡北道路,主要沿淡水河右岸紅樹林至竹圍路段,北起登輝大道與中正東路交叉路口,南至台北市台2乙線與大度路交會點,全長5.45公里,原意是紓解交通,卻一直爭議不斷,這次是20年幾年來第三度進入環評大會。
民眾希望淡北道路開發前就要先進行交通改善措施,但新北市府強調,即便規劃了淡海輕軌、淡江大橋,仍不足提供所需交通量。現行道路空間不夠,等有了淡北道路後,會有更多的彈性調整大眾運輸。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親自出席為淡北道路背書,他表示,淡北道路能平衡前後路段車道、消弭幹線瓶頸。計畫通過後會調整私人運具與大眾運輸的空間分配,結合快速的跳蛙公車、電子票證、淡水輕軌及Ubike等,讓公共運輸品質更完整。
不過,環委劉希平指出,淡北塞車的問題大家都有體認,但路開越大,反而會讓更多人搬來淡水。他向侯友宜建議,根本之道是讓淡北「自給自足」,在地就業、就學、就養,不用每天往返台北。這點做到了,再來談道路。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副教授、環評委員李克聰表示,要面對淡水擁車民眾的使用特性。新北調查顯示大度路上二人共乘僅13%,三人以上1%,86%的車流量都是一個人開車。淡北道路即使蓋了,也是這些一人開車族使用。
他認為要從捷運增班下手,真不可行而必須開發淡北道路,也要縮小規模,淡北道路改為雙向各一的BRT或是公車專用道。讓公眾運輸的人享受到快速與便捷,才能將開車的人導向大眾運輸。
淡水河口牽動台灣史保存 環評要再審交通與文化
淡北道路爭議已久,尤其沿著淡水河、緊鄰紅樹林,對於景觀、生態影響都有疑慮。2000年第一次環評就做出「不應開發」的結論。2008年新北市府改以平面道路(部分高架)再送環評,2011年「有條件通過」環評。但在地居民不滿、提起行政訴訟,審查結論被最高行政法院撤銷。2015年環評重新審查,2018年底環評專案小組建議通過,送交大會決議。
許多支持建設的在地議員、里長13日紛紛出席,堅持需要淡北道路緩解塞車之苦,認為淡北擁有好觀光、卻輸在交通。民間團體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新北市在地深蹲協會、在地居民也召開記者會指出,淡北道路離紅樹林區僅3公分,主張發展大眾交通、進行道路改善、甚至拓寬台二線部分路段。
環團也質疑淡北道路將使淡水壅塞的車流轉移到北投地區,新北市府則回覆已經與台北充分協調,台北福國路延伸段會有配套建設紓解車流。這一點卻被知名考古學者、曾擔任台北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的環委劉益昌打臉。他指出,社子島開發已經箭在弦上,新北並沒有將社子島4至5萬人口從福國路段出入的車流納入估算。
劉益昌也指出,從關渡到淡水河口的北岸跟南岸是台灣17世紀以來歷史發展的重點區域,一旦開路就會遭到破壞。雖然新北回覆已經進行文資審查,但審的只是小部分的視覺報告,而非台灣史。
環評委員認為,新北已回覆爭點,但不夠完整,如退回小組審查的話,大部分委員都不會聽到回覆。且這次大會因20位民眾發言而壓縮到委員審查時間,決議下次繼續開大會,並要求新北補充資料檢討交通量分析、設置單線公車或BRT、生態影響、及歷史文化景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