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3日 圖、文:李璟泓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Twitter 圖、文:李璟泓 圖片提供:李璟泓 圖片提供:李璟泓 基隆河老照片上色,北五堵附近,1960年前後。 那時的基隆河,兩岸還有土壤及灌木叢,還有自然的樹林。一直到我小時候,我在前往外公的家時,只要搭上渡船,都會伸手放進基隆河的水中,感受水在指縫間流過的感覺。 等到國中時,基隆河開始變了樣了,水泥慢慢的一段段的入侵,等到我開始對這個環境有了關心的感覺時,基隆河已經回不去了。 水獺或是一些依賴水生存的生物或許就是在這一段大整治的時代和水斷絕了關係,消失在我們的身邊。這一次的前瞻建設,又有誰要和我們說再見了呢? 相關文章 台法學者首證「山區滅絕電梯」理論證據有限 重新定錨暖化影響山區生物研究方向 2025/05/19 國際清算銀行:發行綠色債券的公司減碳成績較佳 2025/04/18 自然環資與7-ELEVEN合作 民眾可小額捐款助保育野生動物家園(涉己新聞) 2025/04/15 台大研究團隊揭埋葬蟲的「高溫育兒困境」 親代照護對子代抗高溫壓力有影響 2025/03/19 農民激烈抗爭下 歐洲議會通過首部《自然復育法》 2024/02/29 新竹外海九降風通過環評初審 須補充浮動繫纜對鯨豚影響 2023/10/11 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土地水文環境哲學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自然人文基隆河環境權水文 作者 李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