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在亞洲其他國家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在台灣卻瀕臨絕種?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石虎在亞洲其他國家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在台灣卻瀕臨絕種?

2019年05月08日
轉載自風傳媒;文:尹俞歡
生活在台灣的石虎,是亞洲少數陷入生存危機的族群,主要原因是棲地流失過快、環境用藥過多、以及因偷吃雞而遭農民誘捕。學者預估,若現狀持續惡化,最快20年後,台灣可能就看不到石虎。
台灣島上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但隨著經濟起飛,人口、城市飛速擴張,讓低海拔、淺山的石虎棲地快速消失,石虎族群也快速減少。圖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中的石虎。(甘岱民攝)
台灣島上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但隨著經濟起飛,人口、城市飛速擴張,讓低海拔、淺山的石虎棲地快速消失,石虎族群也快速減少。圖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中的石虎。(甘岱民攝)

在曾追蹤雲豹13年、最終判斷雲豹已在台滅絕的野聲生態環境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眼裡,今日的石虎,正逐漸步上雲豹後塵。

台灣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

事實上,台灣島上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從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的走訪所得,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調查原住民狩獵情況,都可知當時石虎廣泛分布於台灣1500公尺以下的山林。1970年代國外學者來台進行哺乳類動物調查,也仍指石虎是全島性分布的物種。

隨經濟起飛,人口、城市飛速擴張,讓低海拔、淺山的石虎棲地快速消失。1980年代末期的山產店裡,石虎交易數量就已大幅減少。2000年代屏科大博士生陳美汀要尋找石虎時,只能在苗栗發現稀少族群,隨後其他學者雖在南投拍到石虎,但原先出沒於嘉義、台南、屏東、高雄、台東、花蓮等縣市的族群,則全都確定消失。

國際保育機構認定石虎「無危」

比起一般人熟悉的家貓,未被豢養的石虎,平日多居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草地、森林和農地。由於石虎生性機警、加上平均活動範圍可達5平方公里,一般人在野外直接目擊的機會並不高。

石虎是亞洲的小型貓科動物中,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從中俄邊界到印尼、從菲律賓到巴基斯坦,都有石虎出沒。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育聯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期將全球物種依滅絕風險分級,最近一次評估,認定石虎族群數量穩定,歸類為「無危」(least concern),意即雖然有潛在威脅,但並不嚴重。

反觀在台灣,學者多推估石虎數量只剩500隻上下,恐已落入最小可存活族群數量(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隨時可能因疾病或天災而陷入滅絕旋渦。

若不計入像日本西表山貓那樣的地區特有亞種,則台灣的石虎幾乎是「獨步全亞」地身置生存險境。

近50年來石虎棲地至少萎縮8成

6年來,姜博仁除了繼續推動雲豹移地復育工作,也進行石虎基礎調查。姜博仁認為,台灣平地、淺山被開發的比例高,讓石虎面臨棲地破碎化或消失的困境。

他在農委會委託進行的「重要石虎棲地保育評析」報告中指出,全台適合石虎利用的棲地面積達102萬公頃,但目前還有石虎出沒的範圍僅約2萬公頃,兩者相差近50倍。若不計入已經開發為市鎮的地區,則近50年來,石虎棲地已至少萎縮8成。

農委會的報告顯示,近50年來,石虎棲地已至少萎縮8成。(簡必丞攝)
農委會的報告顯示,近50年來,石虎棲地已至少萎縮8成。(簡必丞攝)

台灣石虎基因多樣性大幅降低

石虎族群隨棲地消失而極劇縮小,也導致台灣石虎的基因多樣性大幅降低。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朱有田,分析68隻死亡石虎個體,只找出7種粒線體DNA,顯示島內遺傳多樣性偏低。

朱有田指出,當多樣性偏低,恐讓石虎族群繁殖能力及抗病能力下降,終將導致新生小石虎更少、或是容易因疾病造成大規模滅絕。

石虎族群隨棲地消失而極劇縮小,也導致台灣石虎的基因多樣性大幅降低。圖為苗栗縣政府拍到的石虎身影。(苗栗縣政府提供)
石虎族群隨棲地消失而極劇縮小,也導致台灣石虎的基因多樣性大幅降低。圖為苗栗縣政府拍到的石虎身影。(苗栗縣政府提供)

人類做了這些事毒害石虎

棲地之外,隨著人類而出現的環境用藥,也導致石虎容易生病死亡。屏科大教授裴家騏指出,台灣農業普遍使用慣行農法,早期民眾也會使用毒鼠藥,讓水及土壤中的農藥濃度長期偏高。生活在野外的老鼠,體內因此蘊含高劑量毒素,間接使以老鼠為主食的石虎,每次用餐,就像吃進一顆顆「毒藥丸」。

裴家騏和團隊曾採樣6隻在不同地點遭路殺石虎的肝臟,每一隻驗出濃度不一的毒鼠藥或農藥殘留。當毒素日漸在石虎體內累積,可能導致慢性疾病或器官病變,或是讓石虎行動、反應力變得遲緩,更容易遭路殺或其他動物攻擊。

除棲地消失和毒藥危害,石虎與農戶的衝突也是致死原因之一。裴家騏推估,為了避免飼養雞隻遭石虎捕食,苗栗後龍、通霄及苑裡3個鄉鎮,每年約有至少有160至180戶農戶有使用毒餌或獸夾「處理」石虎的經驗。若數字屬實,則「因與農戶養雞衝突而死」的石虎數量,可能比路殺更多。

為了避免飼養雞隻遭石虎捕食,農戶可能會使用毒餌或獸夾對付石虎。圖為農家雞舍中的雞隻。(甘岱民攝)
為了避免飼養雞隻遭石虎捕食,農戶可能會使用毒餌或獸夾對付石虎。圖為農家雞舍中的雞隻。(甘岱民攝)

石虎不見了,會發生什麼事?

姜博仁推估,石虎棲地從1988年至今減少5分之4,若下一個30年棲地全數消失,石虎數量恐低於現今的5分之1、也就是100隻不到。他也大膽推測,若現在任由情況繼續惡化,2、30年後,台灣可能很難再看到石虎。

當石虎消失,會發生什麼事?

美國作家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紀》中,描述了狼群消失後的世界:各地的人們撲殺所有的狼,以為如此就能增加鹿的數量、成為獵人的天堂;但少了狼之後,群鹿因數量過多而餓死,而鹿吃掉所有山上的灌木嫩芽,也讓樹木乾枯。

「一隻被狼群殺死的雄鹿,在兩三年後就會有另一隻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太多的鹿摧毀的山,再過許多個十年可能都無法復原。」

把視野擴大至整個生態系,一項物種滅絕引發的連鎖效應究竟有多大,至今沒有人敢論斷。裴家騏舉例,當石虎消失,老鼠少了一種天敵,數量可能大增,恐衍生更多傳染疾病;又或者人類為了滅鼠,用了更多老鼠藥,讓環境中的毒素更多,最終戕害更多生物。

石虎離開,也意味著其他生物將面臨更惡劣的生存環境。姜博仁指出,石虎和雲豹一樣,同樣有物種保護傘的功能。所謂的保護傘物種,指的是對棲地大小、品質要求較高或較敏感的物種,在環境惡化等不利因子出現時,通常會最早滅絕。換言之,若這些物種不受影響,牠們也會像保護傘一樣,庇蔭其他生活在同一地生物。

因此,當石虎滅絕了,同樣生活於森林、草生地的生物,恐怕也會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

姜博仁也說,未來石虎數量少於百隻,人類就算投入更多資源復育、還不見得會成功。也可想見,屆時若連石虎都活不下去,「那人會是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拯救石虎,「別跟雲豹一樣來晚了」

親手寫下論文推斷台灣雲豹已滅絕的姜博仁,在爬梳過去文獻的過程中,曾讀到1986年的山產店調查文獻,仍在少數區域有雲豹紀錄,「如果當時就開始強力復育,或許還來得及挽救雲豹。」

而若台灣能在此刻開始保護石虎下一個30年的棲地、具體建構對未來生活環境的願景,或許石虎不必然走上滅絕之路,「我們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努力?」

此刻的我們,或許也正站在拯救石虎的關鍵時點。「跟石虎講一聲,石虎加油!要撐住!」姜博仁說:「我們不會跟雲豹一樣來晚了。」

保育石虎,公部門做了什麼事?

被視為地方石虎保育指標的《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去年在苗栗縣議會被議員擋下,被視為石虎保育法制化一大挫敗。今年苗栗縣府「捲土重來」,日前再次預告,規定縣府公共工程若在石虎棲地進行達一定面積以上,就要諮詢專家意見。儘管公聽會時仍有議員反對,縣府仍預計在5月將新版條例送至議會討論。

主掌全國性野生動物保育的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接受《風傳媒》專訪,談及石虎保育計畫,表示去年已開始進行國土綠網計畫,接下來也將在苗栗地區的國有地,劃設石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林華慶指出,海岸及淺山地區多為私有農地或林地,難以劃為保護區,林務局去年因此執行國土綠網計畫,目標透過保存重點棲地、建立生物通道、生態廊道等方式,串連中央山脈到里山地區的保育範圍,以保存農田生態系中的珍貴物種。

綠網計畫之外,針對石虎分布密集的苗栗地區,林務局也計畫將部分國有林地劃為石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總面積達5698公頃。未來範圍內的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都應盡可能不破壞原有林地的生態功能。

此外,林務局也計畫要提供生態補貼,讓民眾不再覺得家有石虎是「懷璧其罪」。林華慶說,現在許多人擔心發現石虎將導致土地使用受限,更因此對石虎有不滿情緒。若要民眾「節制」使用行為,那麼相關犧牲的確不該由農民或土地所有權人單獨承擔,未來只要確認農田中有石虎棲息,公部門確認後應適度補貼。

至於石虎吃雞、導致遭農民獵捕問題,林華慶認為,政府除了協助農民設更堅固的圍籬,或許也可由政府補助工資、委託雞農額外「代養」雞隻,讓政府負擔被石虎吃掉的雞隻損失。實際可行的相關辦法最快今年就會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