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高雄治水論壇 李鴻源:打造韌性城市要「為失敗而設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出席高雄治水論壇 李鴻源:打造韌性城市要「為失敗而設計」

2019年05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極端氣候帶來的乾旱和淹水,已逐漸成為常態。高雄市去(2018)年5月仍處於水情吃緊,到了8月23日,卻因西南氣流帶來時雨量108公釐的豪雨,造成市區多處淹水。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水資源管理和城市防災治理,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政議題之一。

台大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在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受邀擔任高雄市治水總顧問。他29日在高雄市水利局舉辦的大高雄治水論壇中指出,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過去水利工程單位用工程手段來解決都市淹水問題,但是「人並不能勝天」,要打造友善水環境和智慧的韌性城市,必須用都市設計手段來解決。

李鴻源強調未來的都市治水規劃,要為失敗而設計。攝影:李育琴。
李鴻源強調未來的都市治水規劃,要為失敗而設計。攝影:李育琴。

用都市設計手段 解決都市淹水問題

「台灣地區平均一年有4.5個颱風,一年降雨達900億噸。」李鴻源指出,現在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這四個字。台灣山高水急,溪流短留不住水,嚴重水災和乾旱的頻率逐年增加,不是旱災就是水災,然而土地超限利用,都市化嚴重,都市在人口集中下,已經超過土地容受能力。

面對淹水問題,李鴻源認為,必須要用國土規劃的角度來解決。他說,過去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用建築防洪堤和設置大量抽水站等工程方式,為城市規劃防災治理,但是以莫拉克風災短時間內降下3000公釐雨量的極端氣候,任何城市都無法保證能不淹水。

「現在我會使用都市設計的手段,來解決淹水問題,這就是韌性城市,不能再迷信工程手段。」李鴻源說。

由於人口往城市集中,都市在熱島效應下,微氣候已經改變。以北台灣來說,不僅降雨量增加,降雨天數減少,儘管台北市設計了200年頻率的防洪堤防,和時雨量78.8公釐的排水系統,但是極端氣候告訴我們,沒有一種設施是安全的,過去的保護設施一定會被超越,這時城市就會因此癱瘓。

去年823水災,極端氣候強降雨造成高雄台南嘉義嚴重災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去年823水災,極端氣候強降雨造成高雄台南嘉義嚴重災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低衝擊開發 為失敗而設計

目前全球城市面對極端氣候的防洪概念是「為了失敗而設計」。強調系統一定會失敗,但是失敗時,城市的基本機能要能維持。

例如荷蘭就以淹水時住戶不需撤離的設計,讓水退去後,城市很快能夠恢復生活機能。全球治水趨勢所提倡的「低衝擊開發」及「綠色基礎建設」,是把城市景觀和防洪結合在一起,用集水區的概念來看都市,設計城市能夠透水、吸水、保水。

所謂低衝擊開發設施,是指在控制降雨逕流的基礎上,應用分佈式小尺度的在源處理措施,做到減洪、水質改善、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增加生物棲地、調節微氣候,及提升都市景觀美質等。

例如把城市的低凹處作為停車場,降雨達高峰時,則用來滯洪。此外,城市的屋頂、道路、綠地、河道等空間,也要納入規劃。城市不只要透水,更要在透水後能夠與城市的排水系統結合。降雨時,先把排水進到小系統,再由小系統進入中系統,再到大系統。

李鴻源強調,過去用工程手段,要盡快把水排出去,但傳統雨水下水道是昂貴的基礎建設。面對極端氣候,這些工程手段可能失效,透過綠色基礎建設,以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效果,讓城市的韌性越來越長。


高雄市岡山典寶溪滯洪池。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滯洪排水 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

高雄在市長陳菊任內,採用李鴻源的建議,規劃建置了15座滯洪池,滯洪量達320萬噸,在去年823水災時,儘管市區出現淹水,但高雄市政府指出,因滯洪池發揮作用,因此市區淹水很快就消退。

李鴻源表示,除了滯洪池外,城市的排水設計還有很多要件必須要考量,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他建議現任市長韓國瑜,要解決高雄淹水問題,不是只靠水利局一個單位,市府需要跨局處來協調討論,並與中央協調合作,從都市設計的角度來解決淹水問題。

城市排水,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透水性鋪面和可滲水的花圃是綠色基礎建設。攝影:李育琴。
城市排水,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透水性鋪面和可滲水的花圃是綠色基礎建設。攝影:李育琴。

荷蘭經驗:城市防洪需有多層安全概念

面對高雄未來可能面臨的淹水和旱災難題,在治水論壇上,市府也邀請英、美、荷蘭和以色列等國際專家學者,針對各國打造韌性城市之經驗進行分享與交流。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分享荷蘭的「區域規模水資源管控系統」,透過資訊科技的模擬,做好相關的防洪措施和備災行動。他說,資訊系統能準確預測在暴風雨侵襲時,何時該啟動防洪機制,例如關閉水閘門和開啟滯洪池的時機等。

而防洪措施最重要的是行動,Guus Stelling強調,城市防洪需有多層安全的概念,分成三個層面來進行:第一層為防洪堤、水位控制等基礎設施,第二層是國土規劃,以防災的概念來思考國土規劃及土地的永續利用;最後是危機管理,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做好備災準備,並加強演習,讓所有人知道災害來時該如何應變,非常重要。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強調,「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攝影:李育琴。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強調,「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攝影:李育琴。

不是保證不淹水 要讓淹水面積減少、影響減小

短延時強降雨的問題,在高雄未來可能成為常態,沒有人可以保證高雄不再淹水。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張志新指出,823水災時,高雄市的滯洪池發揮了相當的效果,未來應思不一定要用大型滯洪池,而是規劃更多小的滯洪空間,如操場、公園等,不需要很快讓所有雨水排掉,而是先處理70%的豪雨,讓淹水面積減少、影響減小。

他進一步說,過去防災工程常被要求不計成本,就是不能讓民眾受損,但是當未來淹水成為常態,政府應該要教育民眾,未來能讓淹水的面積變小、淹水時間變短,而非做了低衝擊開發就絕對不會淹水。

寶業里滯洪工程。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寶業里滯洪工程。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