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崩塌】水保局長:盼與各國合作瞭解大規模崩塌機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規模崩塌】水保局長:盼與各國合作瞭解大規模崩塌機制

2019年05月09日
轉載自農傳媒;文:林良齊;首圖提供:水土保持局

10年前莫拉克颱風引發複合性災害,造成嚴重死傷、導致小林村上百人死亡,農委會水保局局長李鎮洋8日在亞太智慧防救災高峰論壇表示,小林村滅村不只是因為土石流,還包括淹水、崩塌、堰塞湖、潰堤等複合性災害,目前水保局已經盤點出「大規模崩塌」可能地點達186處,希望與更多國家合作,瞭解大規模崩塌機制。

2019亞太智慧防救災高峰論壇邀請行政院災防辦公室、農委會水保局外,也邀請菲律賓民防辦公室、緬甸亞洲備災中心、越南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研究所及印尼氣象氣候暨地球物理局等各國代表與會。

李鎮洋說,台灣位於颱風帶與地震帶,據國外推估台灣有8成的土地面臨3種天然災害,是受天然災害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據統計,921大地震前平均1年約10人因為土石流傷亡,921大地震後因為土壤鬆弛,導致颱風來後土石流更容易發生,後來因為預警制度建立等原因,近年受到土石流災害人數則趨近於0。

李鎮洋提及,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降雨時間更密集、空間也更集中,以莫拉克風災為例,正是因為短時強降雨導致災害。李鎮洋指出,莫拉克颱風的短時強降雨集中在小林村所在地山區,淹水、崩塌、土石流、形成堰塞湖後又潰堤等複合性災害,導致小林村滅村。

目前水保局定義的「大規模崩塌」標準為崩塌面積大於10公頃、崩塌深度達10公尺或崩塌體積超過10萬立方公尺,李鎮洋說,經盤點後發現,目前符合大規模崩塌點標準有186個點,其中34點因恐有災害發生、民眾居住等原因列為最優先處理,不過,大規模崩塌機制十分複雜,希望與各國合作瞭解其機制,仿效土石流警戒一樣有黃色警戒、紅色警戒等警示。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主任吳武泰參與該論壇時指出,近年來降雨有短時強降雨的趨勢,因此在今年的全國治水會議中更重視5月1日起的汛期,氣象局會針對短時降降雨以類颱風警報發布,多做準備以減少損害;除了水災外,吳武泰也說,1000年前約400年一次大地震,後來變成100至120年一次大地震,近期再推估規模6.0以上的地震周期變成10年一次,2016年發生的南台灣地震、2018年的花蓮地震等規模都超過6.0,但間隔只隔2年,「如何防災就變得非常重要」。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