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熊家庭獸醫師」的角度 看野放獨家報導事件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從「小熊家庭獸醫師」的角度 看野放獨家報導事件

2019年05月12日
文:張鈞皓(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獸醫師)

從南安小熊落入凡間9個月以來,牠總共見過超過14名各單位獸醫師。以一個照顧小熊9個月獸醫師的身分,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過程中的細節。野生動物的再引入(reintroduction)和移置(translocation ),皆是非常專業細緻的保育行動,這次媒體登機報導小熊野放引起風波,其實是肇因於對小熊的來龍去脈以及背後的專業和考量不夠了解所致。

去年7月24日,南安小熊被緊急捕捉安置。初步健檢發現她有貧血、感染、營養不良、肺炎等異狀,遂開始積極照顧治療。專家學者會議決議將小黑熊移置(台中)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但如何將小熊從東部移置到西部的山區?若由公路運輸,不休息最少也要七個小時車程,長途運輸顛簸的緊迫恐怕對小熊的病況有不良影響,甚至可能於途中發生意外。

後經花蓮林管處聯繫,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協助出動直升機支援小熊運送任務,此可將運輸時間大幅縮短至僅50分鐘。然而,選擇空中運輸有其他風險因子需要面對,一是直升機噪音對小熊是很大的緊迫,二是高空氧氣濃度低,三是小熊有肺炎。幾經討論計畫,我們沒辦法改善陸路長時間的運輸,最後決定選擇直升機運送,並從三個面向著手改善上述問題:一、給小熊輕度的鎮靜劑,減弱牠對噪音的敏感度。二、在運輸籠周圍裝置隔音材質,減弱噪音。 三、全程以鋼瓶對運輸籠內供應氧氧,提高籠內氧氣濃度。

動物醫療照護隨個體狀況而有不同考量。 去年8月,小熊僅五公斤,使用塑膠運輸籠運送,外覆隔音泡棉,並由鋼瓶供應氧氣。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動物醫療照護隨個體狀況而有不同考量。 去年8月,小熊僅五公斤,使用塑膠運輸籠運送,外覆隔音泡棉,並由鋼瓶供應氧氣。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在(2018)8月8日這天,便由我「扛著」小熊和一堆急救器材,偕同另外一位獸醫和工作人員,護送小熊搭機。直到小熊運輸籠和背上沉重的鋼瓶落地,且看小熊精神狀況良好,這才鬆了好大一口氣。

過了9個月的時間,小熊經評估可以回家了。送小熊回家和當初帶牠到特生中心情況完全不同。牠的體重已達43.6公斤,趾爪銳利四肢壯碩,下顎能輕易咬碎動物的骨頭。要運送這樣強壯的動物有其危險性。因此,團隊特別訂製了一個使用2mm厚不鏽鋼板組成120*70*70公分大的運輸籠。運輸籠完工後,獸醫團隊認為不夠通風,又緊急找工廠多開了好幾個通氣孔。再又因為擔心金屬的反光會影響飛行和干擾我們觀測動物情形,將籠子噴成迷彩色。

獸醫團隊是小熊回家的重要把關。
獸醫團隊是小熊回家的重要把關。圖為第三次健檢。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關於是否麻醉小熊運送,也經過多次討論。若動物在清醒狀態下運送,於籠中躁動甚或掙扎,可能讓自己受傷,也將對機上人員造成莫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若在麻醉下運送,麻醉本身有風險,直升機的噪音可能讓小熊需要更重劑量的藥物,若因為顛簸造成嘔吐可能導致致命的吸入性肺炎,高空低氧環境也是不利條件,飛行途中若有突發狀況,獸醫也可能無法及時處置。

最後,獸醫團隊決定在野放前兩日就開始給予小熊口服型的鎮靜藥,並且在飛行前12小時就先短暫麻醉移入運輸籠,讓小熊慢慢清醒並預先適應籠子,清晨便能在輕度鎮靜的狀況下「醒著」飛行。

考量小熊安全,野放前一週,野放小組決定再增加一名野訓團隊江獸醫替換森林護管員上機,機上總共有三名獸醫。除此之外,曾支援小熊第一次健康檢查的花蓮當地陳儒頎獸醫師,也提前隨地面部隊上山至野放地點接應。

野放小組與獸醫師團積極準備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就是為了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時能有最佳的應變能力。4月30日登機時,我被安置坐在機艙後排運輸籠的左側,籠子對側坐著兩名著空勤制服、持攝影機和電視台麥克風的人員確實讓我訝異。另二位獸醫師則被安排到前排,因此後座只剩下我能不時透過通氣孔觀測小熊的狀況。我看得出小熊對噪音和陌生環境感到不安,運送過程中牠嘶吼了許多次,還好沒有更劇烈的掙扎。因此我僅需要每分鐘查看牠一眼,背包裡全套緊急麻醉、急救器材通通是備而不用。

登機緊急麻醉與急救器材
登機緊急麻醉與急救器材:麻醉劑、點滴輸液治療耗材、外傷處理用的器械藥品、氧氣鋼瓶、流量計、氧氣導管。監測儀器包含體溫計、聽診器、血氧機、二氧化碳監測儀、攜帶式血壓計。急救插管用的喉頭鏡、喉頭插管、人工呼吸球、急救藥品。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從事野生動物醫療和保育工作以來,個人曾有多次和媒體應對的經驗。我感謝媒體願意報導保育相關議題,因為這個領域一直都是冷門。拍攝活動多少會對工作造成干擾,我也清楚高品質的畫面對資訊推廣很有幫助,但有時我們也得堅持獸醫師/保育工作者的立場盡可能避免會對動物造成危害的舉動。

獸醫師在鎮靜或麻醉動物時,會盡量減少外界對動物的刺激,包含拍攝。我不確定這次在運送過程中透過通氣孔拍攝對小熊的干擾程度有多大,但主播並未徵得獸醫師和野訓團隊的同意。當下除了噪音干擾,我還必須頻繁觀察小熊的情況,因此無法制止該電視台人員。另一方面,動物保育工作有非常多的細節需要注意,通常我們會建議媒體在公開報導之前先讓專業團隊看過畫面或稿件,避免專業資訊的誤用,或是散布了不利於保育的資訊,譬如這次爭議的報導。

這次小熊回家的路途可以順利,除了小熊自己很爭氣之外,也是因為團隊做足了準備,讓整個運送過程保有很大的彈性,以及可應變空間。關於小熊野放的獨家報導風波,在此只希望我們都能得到些許教訓,未來繼續為保育工作努力。也希望眾多支持小熊回家的朋友們,不因此事而灰心,而能記得當初凝聚眾人力量來幫助小熊回家的感動,繼續關注保育。Uninang!(感謝!)

*本文轉載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