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NBA發生了一件讓世界為之瘋狂的事情,當時做為尼克隊板凳球員的林書豪,以超乎尋常的優異表現席捲了整個NBA的賽事,後來美國媒體甚至將其姓氏「Lin」(林)與「Insanity」(瘋迷)進行組合,以全新詞彙「Linsanity」(林來瘋)來形容他颳起的NBA熱潮,而這股「林來瘋」也讓相隔千里之外的台灣感受到熱浪來襲,不少球迷以「台灣之光」來稱呼林書豪。然而,林書豪跟台灣的關係可不只有血緣與國籍上的關聯而已,他身上穿的球衣,甚至整個NBA所有球員穿著的運動服飾,其實都跟台灣有關。
NBA球衣也是台灣之光?!
若論運動服飾相關產業,一般民眾定會聯想到紡織業,能源與勞力密集、產品同質性高、毛利低、缺乏創新等,是一般人對紡織業的刻板印象,這印象也讓紡織業成為「夕陽產業」,一個隨著時代演進,市場逐漸飽和、步入衰退的產業。然而,台灣的紡織業早已擺脫這樣既定的認知,甚至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除了Nike、Adidas等國際知名運動服飾外,女性內衣品牌黛安芬,以及快時尚品牌NET等所販賣的機能性產品與布料,其實都是出自於台灣紡織業的巧手。
事實上,台灣紡織業在透過不斷的研發努力之下,早已成功開發出各種機能性布料,如今機能性布料可說是台灣紡織業的生產主力,根據紡織產業綜合研究院的統計,2016年台灣機能性布料出口,若論運動服飾部分,台灣出口占全球的比例高達50%!且日本化學纖維協會在2017年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化學纖維占全球化學纖維總生產量2.6%,是全球第六大化學纖維生產國,這些數據都足以表明台灣在國際紡織市場的地位不容小覷。
翻滾吧!台灣紡織業
的確,台灣紡織業在近年來,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垂直整合,早已將夕陽產業的標籤遠遠拋去,踏上全新的旅程,然而,這段產業改革的辛酸歷程卻鮮少人知,這其實是跟紡織業的生產鏈有關。事實上,紡織業整體生產鏈錯綜複雜,而與一般民眾親近的多半是處於下游的服飾零售商,在全球貿易分工體系下,台灣民眾很難去深入瞭解各個服飾零售商背後隱藏的價值鏈分工情況,但這並不足以掩蓋台灣紡織業的光芒。台灣紡織業利用垂直整合方式,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價值,如始終擁有高股價的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透過研發機能性布料的方式跨足至織布業,而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宏遠興業)則是將「假撚」、「織布」、「染整」、「成衣」等中下游垂直整合成功的廠商之一。
然而,儘管台灣紡織業做出了十足的努力企圖擺脫夕陽產業的標籤,但在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市場,如何保持一定的競爭力,是台灣紡織業必須解決的難題。此外,傳統產業的弱勢如高耗能、廠房老舊、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寄宿在台灣紡織業身上,這也讓紡織業成為台灣六大耗能產業之一,雖然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2018年紡織業整體能源消費約為125萬公秉油當量,與1999年242萬公秉油當量相比,下降幅度高達48.3%,但其整體能源消費量仍相當可觀。為此,如何面對能源轉型、未來科技的發展、市場變化與社會變遷,便成為台灣紡織業的重要課題。在面對這些課題中,宏遠興業的表現可說是相當亮眼。
若翻開宏遠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不難發現該公司其實早已在永續發展上有相當積極的作為,宏遠興業除在2007年推動永續經營模式外(Everest SustainAbility Model,簡稱為ESM),也在2012年獲得了由內政部頒訂的綠建築標章「舊建築改善類——鑽石級」,更重要的是在2014年底,宏遠興業引進「工業4.0」,期望透過智慧自動化、IOT4、AI的引入,提升公司的整體經營績效,這些舉動不禁勾引出大家的好奇,身為傳統產業之一的宏遠興業,是透過何種手段將傳統工廠改建成鑽石級綠建築?又是秉持著什麼樣的思維,去推動永續發展與「工業4.0」呢?
不斷蛻變的紡織龍頭
宏遠興業是將「假撚」、「織布」、「染整」、「成衣」等中下游垂直整合成功的廠商之一,在這過程之中,宏遠興業對其在台南山上工業區的織布廠下足了苦心。「我們在織布廠內,利用水簾和排風扇這種自然的負壓原理,降低廠房內的溫度,根據統計,這樣的設備約可降低6℃左右,儘管外面是炎熱的夏季,但透過排風原理讓涼爽的風不斷地湧入,室內空氣就不會讓人感覺悶熱難受。」接受訪談的是宏遠興業總經理室協理曾一正,他同時也是數位服務中心的數位長。曾一正邊指著自然降溫系統示意圖,邊解釋:「這樣的負壓原理,一年就能節省約6000萬的成本費用,同時減少碳排放達4810噸,甚至讓我們的織布廠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曾一正指著那塊由內政部頒布的綠建築標章,臉上掛著相當自豪的笑容。
除了織布廠,宏遠興業自然也對位於紡織業下游的染整廠有所安排。「就染整廠而言,我們透過工業4.0引進了自動秤藥系統,在以前,染一塊布料不僅耗時、耗能,也耗人力,但現在透過自動秤藥功能,除了讓布料智慧染色外,也有助於藥劑的控制,對我們而言,這不僅降低對人力的需求,也能提升布料的對色率,更能降低不良品的出現機率,而這便是節省能資源耗用的最佳展現。」
除了自動秤藥功能外,曾一正也說明染整廠廢熱回收系統的運作原理,「其實這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冷熱交換原理,增加染整廠所排放的廢熱水的廢熱回收使用次數。」曾一正表示,「這不僅可以降低因廢熱水造成的環境悶熱問題,更可降低廢水處理場馬達降溫的用電,對我們來說一舉數得。」此外,宏遠在製程改進上,曾一正也針對馬達加裝變頻器,以及利用超音波偵測器去測漏空壓機等情況進行解說。根據內部統計,光是這些改革每年便可節省約4000多萬經營成本,成果相當驚人。
曾一正說,「相較於3.0的自動化,我們在推動工業4.0時,最基本就是利用IOT去結合AI、大數據、雲端運算、邊緣運算等技術,透過IOT把基層機台的相關數據抓取出來後,去做分析與快速的回應。我們有跟工研院合作,共同研發能源管理系統,利用視覺化的管理方式,將全廠區編成一個智慧電網去做管理,監視各廠設備用電,避免超過用電契約容量。對我們而言,工業4.0是在優化原先相關的設備,將能源管理好,便可節省浪費,產生相乘效應,但其實論節能,我們在2007年推動的永續經營模式效果更多,當然,工業4.0在這一塊上也幫助我們不少。」
隨著曾一正的腳步,我們從廠房步入了宏遠興業的辦公大樓稍做休息,令人訝異的是,儘管沒有冷氣吹送,辦公室的溫度卻讓人倍感涼爽,「那是當然的,我們建築物的周圍都有綠化過,那些爬藤植物成了最自然的綠色窗簾,除了能隔絕輻射熱能外,也能將涼爽的風送進我們辦公室內。」曾一正邊說邊準備播放今日特別為訪談團隊所製作的簡報,「自然的,儘管在這裡推動永續經營十幾年了,我們剛開始也是先將周遭的生態綠化工程完畢後,才將冷氣停掉,這是要有相關配套措施的,除了經營者有心之外,廠房周邊的有限空間全面種植樹木以及建置四座生態池也是一大關鍵,更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地去達成。」曾一正特別強調。
矛與盾的對決——獲利VS.環保、傳統VS.創新
透過上述訪談,不難發現宏遠興業即使身為傳統產業的一員,仍相當重視永續發展,然而,如此看重永續發展的前提,是否會對宏遠興業的營收產生負面的效果?對此,曾一正毫不諱言,一開始在推動永續發展與引進工業4.0時,都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為出發點,「除了考量公司的成本,也希望在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之下,公司能有一定的差異化競爭力,避免逐水草而居的窘境發生。但隨著時間經過,我們發現其實還可以做更多。」曾一正接著補充說:「我們當初在推動永續發展時,只是認為節能是一種經營模式,而節省成本的另一面就是增加利潤,在成本降低的情況下,我們自然有能力去跟競爭者競爭。」
但這些要如何落實在內部管理,曾一正稍微清了清喉嚨,繼續侃侃而談:「老實說,我們所做的節能撇步都相當簡單,在推行永續發展的時候,都奉行總經理葉清來先生的一個原則,那就是『簡單、便利、低成本』,而在發展初期,我們是採標竿學習方式,邊做邊學,利用每天上班前的早操時間,與每週一次ESM(永續經營)教材的宣導,分享永續發展相關新聞及知識給全體同仁,讓大家都有節能、環保、愛地球的觀念,而總經理葉清來先生則是透過涉獵大量書本的知識,向主管們分享自己的心得與建議,同時我們每週也會召開節電會議,針對各部門的用電量去做分析與檢討,藉由這些瑣碎的功夫,慢慢去累積大家對環保、環境的意識,並共同激發大家對永續發展的想像,久而久之,這些想法便深入我們每個員工心中。那當然的,我們雖然不敢說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我們認為永續發展與工業4.0會是未來必行的道路,因此我們非常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藉由開放廠區參訪,讓理念相符的產官學研來交流學習。」
不過儘管宏遠興業設法在永續發展的道路大步邁進,似乎仍有些難以解決的隱憂。從歷史來說,紡織業曾是台灣的重要經濟命脈,根據財政部與經濟部的統計,1970年代台灣紡織品出口總額占比高達35.43%;但在1980至1990年代,面臨全球新保守主義的興起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致使許多紡織廠商開始西遷至中國,讓台灣紡織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即便撐過這些壓力的宏遠興業,仍舊得面對自身創新的條件。「對我們傳統產業而言,機械老舊是滿嚴重的問題,究竟是要直接更換機台,抑或是在舊的機台上安裝工業4.0相關感測器,是需要經過相當精準的成本效益評估,且機台並非我們公司自行製造,在購買外來廠商的機台時,也會面臨廠商不願意將機台的規格參數及通訊協定提供給我們做整合,因此後來我們在採買機組的時候,都會特別強調機台資訊介接的公開。此外,我們也需要人才幫我們整合每一個機台的數據,特別是AI領域。但大家都知道,AI的相關人才都喜歡往高科技業走,或是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很少人願意向我們這種傳統產業投履歷。」
即便如此,曾一正仍興奮表示,中研院成立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是對台灣的未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我們有派人去該校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術,對我們而言,該校提供的課程,不僅技術扎實,聘請的老師更具備高強度的專業知識,為此我們相當高興能夠有此管道學習。回到人才召募的問題上,我們實在無法在薪資上跟其他行業一較高下,但我們希望透過公司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在環境議題上的理念,去吸引年輕人才的注意。」
當訪談團隊詢問到台灣的能源轉型相關議題時,曾一正意外露出憂鬱的神情,「最近政府一直在打空氣污染,要關閉工廠內的鍋爐,只是我們公司一向以高標準自我要求,自己內部給自己的期許目標是零排放,但現階段能做到的,只能努力減少我們運出去的廢料。」曾一正邊播放著投影片解釋道,「目前我們有引用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垃圾=食物』當基礎(前一個製程的廢棄物等於後一個製程的食物),將處理過的廢水污泥拿去焚化爐烘乾,之後與煤炭結合放入鍋爐內燃燒,這樣便可不將污泥清運出去,還可同時降低我們對煤炭的需求。此外,我們把鍋爐內的煤渣送去我們自己的製磚廠,將煤渣與水泥以三:一的比例去混合製成磚頭,而這磚頭可是內政部所認證的綠建材環保磚呢!」
曾一正指著投影片上那些磚頭的照片相當引以為傲,「當然我們在鍋爐上是有投資潔淨燃煤系統,花費上看千萬元,目的就是要讓廢氣排放標準達到環保署的要求。但若政府勒令將鍋爐關掉,那我們循環經濟當中的一條重要連結便會斷裂,後續的環保磚也無法製成,相當可惜。希望政府在制定一些環保政策上,也要傾聽我們產業的聲音。我們也期望能達到零排放的目標,但依照目前的技術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企業節能診斷——成立南台灣節能巡邏隊
雖然宏遠興業面臨到人才的危機,但也並未忘記企業該盡的社會責任,在2013年,宏遠興業加入台灣節能巡邏隊聯盟,組成「南台灣節能巡邏隊」,邀請公司內部同仁與合作廠商,共同義務性地推動企業節能健康檢查服務。
「其實我就是當時節能巡邏隊的隊長。」曾一正似乎對巡邏隊之事記憶猶新,「當初台北有一個叫『台灣節能巡邏隊』,是由台灣愛普生(Epson)公司和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共同創立,該團隊後來有參訪我們公司,認為宏遠在節能上做得相當不錯,因此鼓勵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傳承出去,之後我們便成立了『南台灣節能巡邏隊』。成立之初,我們是請大家各自派出相關設備的節能專家,義務性地去找南台灣其他中小企業幫忙節能健檢,原始規劃是一年最多診斷六家,平均一家花兩個月的時間規劃安排。健檢除了有半天的實地考察與口頭建議外,一個月後要繳交相關報告書給被診斷的廠商供他們參考,所以需要的工程其實蠻繁瑣的,但說句老實話,我在做這些議題時,我很快樂,即便這只是個義務性的工作。」曾一正笑著說。
「當初在幫忙診斷時,也面臨到蠻多困難,一開始許多企業不願意讓我們診斷,即便是免費義務性的提供也得不到正面回應,一直等到『台灣節能巡邏隊聯盟』做出亮眼的成績後,許多企業才開始願意接受我們的診斷。」關於節能巡邏隊的現況,曾一正強調:「後來階段性任務完成,這份工作就移交給崑山科技大學,因為透過學術單位去接洽,企業比較不用擔心商業機密外洩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希望這份工作不能一直由我們去做,對我們而言,我們成功開啟了第一步,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志同道合的夥伴接續處理。如果被診斷的企業想聘請我們的節能專家去做更進一步的診斷,我們也樂觀其成。」
衣服有三寶——安全、性能、環保
現代人相當重視服飾打扮,也都能認同服飾的重要,但要評斷一件衣服的價值卻難有定論。宏遠興業如何評價一件衣服的價值?曾一正思考了一會兒回答:「我們公司強調『衣的安全』,我們所使用的布料是有通過紡織業最高認證的,而且也是國際知名服飾所使用的布料,既環保又安全,因此不用擔心穿我們的衣服會有致癌物透過皮膚滲進身體裡。勉強要說出我們跟那些國際知名服飾品牌的差異,恐怕就只有在剪裁與設計上的美感吧。」曾一正笑了笑,接著說:「我們公司有自己的品牌叫『幸福台灣EverSmile』,是百分之百MIT的品牌,除了所使用布料絕對安全外,如果你們有去查價格,會發現其實我們有一些機能性的衣服,如登山服之類的,賣的價格遠比其他國際知名服飾便宜,但性能卻不比他們差,因此有很多登山客熱愛我們推出的產品,對他們而言,『幸福台灣EverSmile』是俗又大碗的品牌。」
不斷創新與上升的台灣之光
訪談最後,夕陽正落西。紡織業是夕陽產業嗎?曾一正露出炯炯眼神說道:「對我而言,紡織產業絕對不是夕陽產業。」他堅決表示:「紡織矽谷其實就在台灣,根據統計,台灣的機能性布料占全球生產70%以上,我們的機能布料相當具有競爭力,而我們公司——宏遠興業可以說是創新的代名詞呢!雖然我們在環保、節能、創新上屢有突破,但我們絲毫不敢懈怠,仍每年制定新的目標,像是今年我們預計跟施耐德電機公司合作,針對我們廠房內的空壓機去做升級流量監控與耗能的改善。」
宏遠興業的與眾不同,還有鄰近廠房小而美的綠化園區,「那是我們的生態工業園區。」曾一正得意解釋,「這是我覺得宏遠與其他傳統產業最不同的地方。當初的規劃,是想利用有限的空間去營造一個生態多樣性的環境,讓很多動植物都可以在這邊生活,也希望透過這裡的植物進行碳吸收,減碳也減少廠區的熱島效應。我們曾向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要了不少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在這邊種植,但隨著時間經過,剩下來的品種已不多了。」本以為是件傷心的事情,但曾一正卻笑笑表示:「自然界本就會自動找出平衡,這就是大自然的奧妙。」
紡織業本身是傳統耗能產業,這可能是無法改變的特質,然而也因為此特質,讓台灣紡織業擁有不斷思考、創新以及如何用各種節能環保製程提升產業的動力,是這股動力讓台灣紡織業創造了新的契機,不僅成功讓產業翻轉,也讓台灣紡織業有新的時代意義。
雖然仍有部分專家學者將台灣紡織業翻轉成功的原因歸因於國際快時尚的興起,然而,若僅靠消費端的需求改變,實在難以成就台灣紡織業的一片天,若非台灣紡織廠商們近年來的研發創新與垂直整合的努力,台灣紡織業恐會成為真正的夕陽產業,淹沒在市場變遷的洪流裡。
從宏遠興業的案例探討台灣紡織業的轉型,可以發現,其實相關的環保節能撇步可以「簡單、便利、低成本」,只要利用已知的自然原理,藉由一步步的規劃,便可節省為數不小的經營成本。不僅如此,透過科技的發展,優化原本的機械設備,並建立能源管理系統,也能達到節能目標。更重要的,是如何串聯公司上下內部同仁的向心力,宏遠興業透過每週的節電會議與ESM永續發展教材的心得分享等例行事項,將永續發展的觀念深入每個員工腦海,並讓員工體會到,做永續發展是對社會盡一份企業責任。
此外,宏遠興業並不認為自己的發展經驗為商業機密,反而相當願意將自身的經驗傳承給大眾,或許這就是為何宏遠興業成為許多產官學研們參訪對象的原因。期望在未來,宏遠興業能成為台灣永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領頭羊,帶動台灣更多傳統產業進行節能減碳的永續經營模式。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台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作者: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006年7月成立。為因應全球社會、環境科技變遷,建構學術多元及跨領域研究發展取向,2013年11月更名為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春山出版;2019/6/11出版;售價420元
作者簡介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006年7月成立。為因應全球社會、環境科技變遷,建構學術多元及跨領域研究發展取向,於2013年11月更名為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目前中心除透過研究來提供政策參考,建立長程政策論述與規劃建言外,亦企圖將學術研究成果轉譯為企業、政府與公民易懂的知識,進行有效知識傳播,打破學術與社會藩籬,全面強化風險溝通實踐。
楊軒豪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目前中心唯一經濟背景的同仁,2015年從台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從任台灣綜合研究院高級助理研究員一職,從事電價、能源等專案研究,在中心則以前瞻做為研究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