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步道師 取之自然、用於自然的傳統工法傳承者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山間步道師 取之自然、用於自然的傳統工法傳承者

2019年07月15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顏子惟

有些人,上山不是為了自己。他們的目光,不是望向綺麗風景,而是腳下的路面。他們了解大自然,更了解石頭、土壤與水的關係,還知道如何重建平衡。他們有一個共同心願:修築安全好走而且很自然的山路。

2006年,登山專家伍玉龍接受林務局委託,整建位在南投縣仁愛鄉的能高越嶺古道,這條路是林務局國家步道系統的重要示範點,當時堅持以低度干擾、自然的材料來施作。 


有些人,上山不是為了自己。他們的目光,不是望向綺麗風景,而是腳下的路面。

從小就生活在山裡的伍玉龍,在2009年完成世界七頂峰的壯舉。長期跟著長輩修路所累積的知識,加上經常到海外登山觀摩步道,他不但是傑出的登山家,同時也是步道專家。

10多年後,伍玉龍再次來到能高越嶺古道,忙著把工具從小卡車移到小牛車,熟練的坐上駕駛座,順著山路,緩緩前進。即使見過世界的遼闊,從他身上散發的是謙卑,對大自然的熟悉與深愛。

這天,要去修復一處坍方,強風豪雨,經常造成步道損壞。小牛車上只有工具,因為需要的建材,就藏在附近的山坡上。輕而易舉的搬動碩大的石頭,仔細觀察每顆的形狀,尋找適合的擺放位置,堆疊大石頭完全不用水泥,讓石頭與石頭間,自然扣合,這是一種乾砌石護坡的工法。整面牆以3到5度的角度,微微向內傾。長度兩米、寬度一米的護坡,總共用了將近兩噸重的石頭。


伍玉龍不但是傑出的登山家,同時也是步道專家。

南台灣山區,排灣族耆老呂來謀工作告一段落,坐在自己疊好的駁坎上,哼著古調,放鬆身心。台灣山區北中南的環境不同,就連石頭也都不一樣,在屏東縣三地門的達來舊部落,有許多呂來謀巧妙運用石頭的成果。

拿起工具,重現祖先傳下來的方法,整個三地門,只剩下他熟悉製作石板的方式。每一片平整的石板,都得來不易。石頭可以拿來蓋屋子,也可以鋪步道。舊達來部落的山路,有一整段是呂來謀親手,用一顆一顆不到30公分的石頭鋪出來的。 


呂來謀拿起工具,重現祖先傳下來的方法,整個三地門,只剩下他熟悉製作石板的方式。

善用在地材料,打造不同的面貌,步道不但反映當地環境的特色,也寫著族群與自然互動的文化內涵。取之自然、用於自然的傳統工法,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持續推動的手作步道精神,不謀而合。

除了推舉資歷豐富的榮譽步道師,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2013年創立步道學課程,進行有系統的培訓,並且依能力,認證資深步道師、步道師與實習步道師。他們必須具備對生態環境、法律、手作步道的認知及領導能力。

參加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志工,通常完全沒有修築步道的經驗,每次都必須從頭教起,包括工具的使用須知、工法說明與工作分配。這時候步道師不但是領導者,也是照顧者,不只照顧志工,最重要的是照顧步道。每段要修整的步道,都由他們先行踏勘,決定工區,運用現地的材料,思考解決方式。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2013年創立步道學課程,進行有系統的培訓,並且依能力認證。

發生在步道上的,除了專業知識的傳遞,還有溫暖的情感交流,步道師與志工,在美麗的山徑上,留下共同記憶。

手作步道的理念革命,努力維護山區步道的美感與自然度,專業的步道師,讓這場感性的運動,增添理性的力量,一段一段的修復,繼續著守護步道的夢想。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山間步道師 】

  • 07/15(一)22:00首播
  • 07/20(六)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