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繳第二季報告:擱淺海龜5成體內有垃圾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保署繳第二季報告:擱淺海龜5成體內有垃圾

2019年07月15日
整理: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海保署12日公布第2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今年4月到6月全台共有50隻鯨豚通報案件,其中40隻死亡,10隻為活體;海龜部分,全台共71隻通報案件,其中53隻死亡,18隻為活體。

根據分析消化道內容物,在死亡擱淺的鯨豚中,並未明顯發現有人造廢棄物的情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上半年累積的48隻死亡擱淺海龜解剖案例中,已在26隻海龜消化道內,發現重量、大小不相等的人造物,比例約為54%。人造物種類包括硬塑膠、軟塑膠、橡皮筋、塑膠線、保麗龍、泡棉、金屬等。

海保署說明,第2季鯨豚通報擱淺種類以小虎鯨13隻為最高,主要是由於4月間在高雄海灘發生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所致。至於鯨豚擱淺分布前三區域,則是在高雄市(12隻)、連江縣(6隻)及台東縣(5隻)等地區。

這些擱淺個案中, 25隻被發現時因身軀腐爛,死因難以判斷,其餘個體經解剖檢查後,15隻推測為疾病感染導致死亡,4隻推測嗆水導致死亡,6隻有漁業誤捕跡象。

在海龜通報部分,第2季通報數量較第1季減少,種類同樣以綠蠵龜最多(65隻)。擱淺區域主要在台東縣(14隻)、屏東縣(13隻) 及新北市(12隻)。擱淺死亡的海龜中,多數因屍體腐爛,難以判定死因,1隻海龜有廢棄漁網纏繞,1隻有遭受船隻撞擊背甲破裂的痕跡。

另外,在18隻活體救援案件中,有6隻為不小心誤闖定置網或遭到誤捕,由漁民主動通報而救援,1隻為民眾誤釣主動通報,也因為及時通報,這些海龜的存活率得以提高,有機會重回大海。

這是海保署第二次公布季報告,海保署表示未來將定期發布救援通報資訊,讓國人更加瞭解鯨豚及海龜救援通報案件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