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日本水俁市爆發上萬人汞中毒的公害事件,從此世人開始正視工業排放汞污染的危機,此事在60年多後促使聯合國《汞水俣公約》生效,開啟各國共同管制汞物質的里程碑。日本專家今(7日)來台參與國際論壇時表示,水俣市從水俣病中得到的教訓是:必須不帶歧視的蒐集真實資訊,並且將防止損害健康的行動列為第一優先。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也說明,台灣雖非聯合國一員,也已針對《汞水俣公約》公告新的汞管理事項,配合公約管制含汞燈具、溫度計及電池等9大類產品的製造與輸出入,預計2021年生效。
國際化學品與汞管理研討會 交流無毒家園治理經驗
為增進國內外各界了解「汞水俣公約」及化學品管理趨勢,環保署化學局主辦「國際化學品與汞管理研討會」於今、明兩天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登場,邀請美國、歐盟、芬蘭、瑞典等國的專家學者分享各國化學品管理策略,並展現台灣參與國際公約的決心與努力。
在首日的「大師論壇」中,水俣市立水俣環境研究院院長古賀実以水俣市為例,分享日本國人如何面對重大公害事件的善後與重生,讓水俣從一個被人們放棄的小鎮恢復生機。
水俣病毒害上萬人 城鎮、企業都要面對轉型的課題
1956年,隨著日本工業起飛,九州熊本縣水俣市境內一處「新日本窒素肥料」工廠將未經處理的含汞廢水排進大海,污染物被海中生物食用後不僅出現大量魚貝類死亡,居民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海鮮,上萬人出現口齒不清、走路不穩、聽力障礙等神經性疾病症狀,被稱為水俣病。
無法痊癒的水俣病不僅毒害上萬人,也改變了人類面對環境公害的歷史;為降低汞污染,並呼籲全球關注汞對人類與環境的負面影響,聯合國於2017年8月16日宣布《汞水俣公約》(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正式生效,締約國必須對汞的生產、供應、使用、排放、廢棄物場址等進行生命週期的全程管控,並於2020年全面禁止含汞產品生產及進出口。
台灣雖非聯合國之一員,環保署為接軌國際規範並保障國人健康,邀集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福部等相關單位研訂「執行聯合國水俣汞公約推動計畫」,化學局並於今年7月公告修正「毒性化學物質汞管理事項」,除部分特例外,水銀燈、水銀電池、溫度計、血壓計等九大類產品的含汞量都將嚴格限制,並計畫於2021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及進出口。
古賀実表示,當年因為生產醋酸乙醛而造成汞污染的新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並沒有因該事件而關門大吉,反而配合政府輔導與學界研究,共同尋找防範汞中毒重演的方法,並協助處理水俣灣的大量底泥。
古賀実說,水俣市從水俣病中得到的教訓是,必須不帶歧視地蒐集真實資訊,並且將防止損害健康的行動列為第一優先,水俣也發起了地方再生的倡議,要從廢棄物清理、生態城市規畫著手,讓水俣從一個被人們放棄的小鎮恢復生機。
化學局長謝燕儒說,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下,很難想像一個造成如此嚴重公害事件的公司能夠轉型持續發展,並且和地方重生甚至回饋社會。他認為,水俣市雖已是50年前的案例,仍有助於全球各地了解如何建置一個良好的綠色首都,並讓化學物質的管理能夠與社會、環境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