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演習前情提要)9日凌晨5恆春外海發生強烈地震造成核三廠內外電、水源中斷,廠內投入積極應變與搶救。10日早上8點(災後27小時),廠內正如火如荼的進行馬拉松式搶救不讓核災發生,然而核三廠內電力系統故障無法即刻修復,經原能會判斷核能三廠達「緊急戒備事故」,開設二級核子事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及應變單位已於當日14時以開設完成。
災後50小時,11日早晨7時,核三廠事故持續惡化,一號機組喪失補水能力,經輻災救援組復判核三廠已達「緊急事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此時尚無輻射外釋情況,並於上午10點發布核子事故警報,警報系統及車輛巡迴廣播,同時啟動社區防災編組。
第一時間不要跑 居家掩蔽最重要,可減少80%輻射
「核能三廠已經發布核子事故警報,核三廠放性物質可能外釋,請各位協助通報民眾進行居家掩蔽,並勸導店家歇業。」距離核三廠最近的大光里里長接獲通報後,召集社區幹部協助勸導民眾掩蔽,並盤點各家戶碘片需求。
除了透過人力宣導,本次演習也結合科技,透過警察廣播電台、民防廣播、簡訊及LINE的方式通報核子事故的警報,以利所有災區內的居民、遊客都能即時接獲相關消息。
原能會表示,很多民眾因為資訊不足,一聽到警報就會急著避難,但輻射尚未外釋的第一階段,緊急應變計畫區三公里範圍應該優先進行「就地掩蔽」。「緊閉門窗、關閉空調進行居家掩蔽,就能減少80%的輻射污染,同時在家關注廣播系統和電視,即時更新災害僅報訊息。」
此外,為避免人、車進入災區,警方將會在各大路口啟動交通管制,除了區內的居民外,其餘民眾不得進入,區內的店家也需配合先行歇業,讓民眾可以返家進行居家掩蔽。
社區幹部多是警義消的家眷,除了年度演習,平時也有參加村里的相關課程,街坊鄰居也知道大光里的位置特殊,都有做好心理準備,「第一階段的居家掩蔽時候要特別冷靜,可以在家準備後續若要避難的必要物品,並隨時關注訊息。」
道路中斷成恆春孤島 調派民船上演台版敦克爾克大撤退
在居家掩蔽的同時,前進協調所便會開始著手聯繫相關的撤離交通工具,並依序讓病患、弱勢、長者、學童等分區分時進行疏散。台電人員指出,「還沒接獲到撤離通知時若倉促且毫無秩序的避難,反而造成交通狀況增加危害風險。」
目前核三廠三公里內緊急應變計畫區共有南灣、大光、龍水、水泉等四個里約有7000位居民,因恆春半島地形特殊,擔心屆時有橋梁或道路中斷,在應變計畫中特別配置了海上疏散的示範演練。
來到後壁湖漁港,不管是當地居民或遊客只要登記身分編管,皆可搭乘疏散交通船,在確保海象穩定的前提下,疏散交通船的目的地是前往枋寮漁港。雖然演練的兩艘船僅約可提供百餘人搭乘,但原能會強調,實際狀況發生時,若有需要會徵調海巡署與民間船隻支援,力求將受困於恆春半島南側的民眾送出核災可能波及範圍。彷彿二戰時期,徵集民船冒著風險協助英法聯軍上萬士兵撤退的「敦克爾克行動」。
雖然演習是一站一站進行,然而事實上災害發生時,所有的應變對策會一起動起來,也就是說大光里里長進行廣播居家掩蔽時,緊急應變計畫區內的水泉國小、大光國小、恆春國小南灣分校也已經同時啟動學生室內掩蔽與核安防護教育,並視後續狀況指示,將會依序執行災前整備、預防性疏散與安置。
而在後壁湖漁港執行海上疏散的同時,距離核三廠8公里外的南門護理之家也收到了預防性疏散的指示,為了避免情況惡化後疏散不及,因此重症患者、弱勢住民會先行進行撤離,重症患者的撤離需要完善的照護規劃,在有限的醫療人力情況下,除了救護車、復康巴士外,國軍醫護人員也會第一時間投入支援,協助撤離。
撤離過程中難免手忙腳亂,因此分工作業格外重要,醫護人員在出入口架上一面白板,以代號快速登記撤離的患者基本資料、撤離單位與地點、聯絡訊息等,確保後續追蹤聯繫的順暢,依序將護理之家內的重症患者、弱勢住民、年長者疏散撤離以後,機構將進行關閉,剩餘的醫護人員也需要視情況做居家掩蔽,或配合做疏散撤離,確保沒有人留在該機構內。
關閉公共場所、撤離民眾 恆春機場跑道成檢、醫、清、送多功能轉運站
除了恆春鎮內的校園、醫護場址,核三廠也鄰近觀光勝地南灣。核子事故發生後,許多遊客並未察覺,因此災害應變中心立即通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疏散遊客,以無人機進行海上與陸上確認該場所無人逗留後,關閉海灘。
於此同時,為整合醫療資源、就近指揮整體救災行動,屏東縣政府於恆春航空站開設防護站,各應變中心的跨區域動員皆集結於此,包含中華電信的基地台與國軍的維星車,現場共計有檢傷分類、人員除污、車輛除污、登記編管與轉送區,閒置的恆春機場跑道搖身一變成為檢、醫、清、送等多功能轉運站。
此外,配合本次演習,空勤總隊從小港基地派遣海豚直升機,首次協助執行空域輻射偵測演練,即時掌握輻射污染情況。
恆春航空站距核三廠超過十公里,大於最大應撤離的8公里範圍,因此即便狀況惡化亦可持續運作,車輛從單一入口進入後,民眾須全數下車,先進行輻射測量,傷者病患進行檢傷分類後視情況轉送各大醫院,受污染而未受傷的民眾則將須將身上的衣物剝除,通過國軍的除污車後換上無污染的衣物,同時車輛也須進行除污,並完成輻射偵檢確認無污染之虞。
另一方面,在福島核災疏散時,發生了原先只需一小時的路途卻因堵車而讓行車時間暴增至10小時的狀況;而恆春對外交通仰賴台26線屏鵝公路,假設路途上因避難發生車禍事故,將導致疏散路線的阻塞,增加民眾暴露輻射的風險。
因此本次核安演練也將路障排除與交通疏導視做重點項目,在車禍發生後,警方車輛必須盡快執行救援與路障排除,恢復疏散道路的交通狀況,讓撤離民眾可以及早抵達安置場所。
核災之後的漫漫回家路 借鏡海外經驗思考台灣演練
進到安置場所之一,位於枋山鄉的加祿堂營區,這裡規劃可以收容400位疏散民眾,又分為低密度與高密度收容,確保實際災害發生時可以快速投入運作。
進到收容所內,可以看到與家人失散也無法聯繫的民眾、因為擔憂家裡狀況而迫切希望得知何時能返家的民眾、因為不曉得何為輻射而百般憂慮、鬱鬱寡歡的民眾。
其實這些情境並非虛構,而是八年前福島核災過後,撤離的民眾確實發生了這些情形,正如同演習開始前,核三廠廠長江明昆所說,「核電廠的事故是一個長達數小時甚至數日的事故。」若不幸發生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外釋,預防性撤離的居民的安置更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不等。即便災民的身體成功躲過了輻射傷害,然而核災對於心理的傷害卻會持續下去。
「希望核三廠的災情與輻射外釋可以及早控制,我能與各位同仁早點回到工作岡位,」南門護理之家的值班主任關閉場所前對於他的同仁說。
「你要把我送去哪裡?我什麼時候能回家?我要跟家裡的人說一聲。」年邁的長者被送上疏散車輛時這麼說;「你們為什麼不告訴我們事實?現在疏散的狀況是怎樣?我們在這裡暴露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恆春航空站內的疏散民眾不耐久候而開始對著醫護人員抗議。
這些雖然是演習時模擬情境的台詞,但透過福島核災經驗,可以想像倘若事故真實發生,這些擔憂、害怕、質疑、憤怒、悲傷等情況,可能會比演習多上百倍、千倍。
「這次演習我們從去年12月開始構想,經過了長達8個月的協調、安排、演練,動員了數百位的民眾、消防、警察、縣府、電廠人力,感謝各單位的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本次演練。」原能會副主委劉文忠特別感謝屏東縣政府、國軍支援中心、輻射監測中心等單位的協助以及民眾的配合,對於本次演練成果他表示,雖然順利完成,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能持續精進與加強,確保核電的安全,防範於未然。
劉文忠說,雖然核一廠已於今年除役,「但用燃料棒仍在用過燃料池內,風險仍存在,未來仍會執行必要的核安演習。」他表示,按照目前規劃,明年度的核安演習是核二廠,下次再回到核三來演練預計是三年後的事情了,「不過廠內還是會有定期與不定期的演練安排,確保核安是一刻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