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10月中旬將於高雄登場,主辦單位循環台灣基金會於今(19日)舉行暖身記者會。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說,循環經濟不是單一產業,而是一個適合百工百業落實轉型的方向,未來除了要減少錯置的資源,更要把循環經濟制度化、系統化,「未來可以預測,美好的未來則必須大家共同來想像」。
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直言,「如果不推動循環經濟,我們現在的經濟就可能在未來消失。」他說,包含星巴克、愛迪達等許多跨國企業,都開始對供應鏈的循環經濟條件有所要求,台灣不轉型,將成為很大的產業危機,「但如果跟上潮流就能把它變成轉機,台灣有機會成為世界循環經濟的生態點。」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若不推動循環經濟,我們現在的經濟將會不見
彭裕民表示,現在常看到媒體報導印尼燒稻草、巴西燒森林,「而已開發國家則是豎起一根根的煙囪,焚燒著化石燃料、廢棄物。」
他說,台灣一年進口大約3億噸的原物料做成加工出口產品,剩餘的廢棄物則會留在台灣,「台灣有很多新的技術,包含液晶處理技術,當全世界只能把廢棄太陽能板破碎掩埋,我們已經可以剝離、吸附重複使用。」他表示,循環經濟既能減少廢棄物又能節省購買原物料的成本,必須妥善利用優勢,與國際串連。
「2019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新契機」10月16~18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的產業原物料仰賴進口,大部分原物料從高雄港進來,「鋼鐵業的龍頭中鋼在高雄,中油最大的煉製廠在高雄,台電最大的發電基地也在高雄,石油、煤、鋼鐵等原物料產業都在高雄。」
曾文生說,循環經濟聽起來很像是新穎的概念,「講歹銅舊錫(台語:破銅爛鐵)大家就都知道了。」他說,循環經濟就是要把廢棄物回收利用,轉化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在許多亞洲國家都面臨到都市膨脹、廢棄物過量的問題,甚至因此需要遷都;反觀台灣的廢棄物回收率其實很高,我們的經驗可以跟其他國家分享,也能共同擘畫未來的願景。」
曾文生也強調,循環經濟不是一個產業,而是產業面對未來的新經濟觀念,「循環經濟反覆思考如何有效的節約與利用,讓有限的資源能面對未來更多人口的使用需求。」他說,循環經濟的落實除了企業革新,政府也已經組成跨部會的推動小組研究法規與制度的合作,「本次論壇會參考再生能源倡議的RE100,將串連國內的企業組成循環經濟聯盟TCE100,共同攜手找到台灣產業接軌全球的新契機。」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則說,現在台灣投入循環經濟的企業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台灣的中小企業規模小,然而卻非常靈活。」他說,廢棄物處理的再利用資源化,就像是把連接靜脈和動脈的心臟打通。本次的「台灣循環經濟週」,除了在高雄有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做產業的分享與經驗的交流,由環保署主辦的「台灣循環經濟高峰會」則在台北討論政策與制度的突破。
黃育徵則分享基金會近年來的工作成果,「我們希望能與企業邁向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的三零目標,起先很多人說這怎麼可能?我都說,『路不是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說,過去五十年台灣的OEM(代工生產)做得很好,但未來要走向ODM(設計製造)與OIM(Original Innovation Marketing,創新企業)。
「我們以前是追隨別人的腳步,現在必須勇敢的擔負責任,成為循環經濟的領頭羊,廣結世界各地的先行者。」他說,不只是傳統產業要轉型,更要著眼於如何培養出屬於下一代的企業。
「我們訂出了循環台灣2040的目標,為什麼是20年?因為那是我們規劃給現在出生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環境。」
萬事起頭難,很多企業仍然再觀望,可是觀望就可能錯失了領先的機會。「過去的經驗與包袱侷限了我們想像的視野,讓我們誤以為很多事情做不倒。」黃育徵指出,確實可以用數據去預估未來,然而更需要用想像去擘劃未來願景,「循環經濟除了技術、制度,我們要更多的教育與溝通,讓大家看到改變台灣,改善環境的信心。」
永光化學董事長:只求利益的公司跟自私自利的人一樣 沒辦法真正成功
台灣永光化學公司董事長陳建信則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看待循環經濟的問題與挑戰,「化工會有很多副產物,「舉例來說我們的產品製程會產生廢稀硫酸,過去需要排到廢水池,買鹼來做中和後才能排放,過程會產生污泥也會增加處理成本。」他說,後來再學者的建議下,把稀硫酸和廢鐵製成硫酸亞鐵,成為重要原料之一,同時減少處理廢料與購買物料的成本,「我們執行了將近30年後,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循環經濟。」
陳建信有感而發的說,企業的經營確實要追求效益、EPS(每股盈餘),「可是不能只顧自己,還有更多責任需要兼顧,只顧自己的人因為自私自利而沒有朋友很難成功,而只顧自己的企業終究不能長遠發展下去。」他說,企業家也許透過追逐私利讓自己家財萬貫,但得不到人們的尊重,「 企業長青要能升級轉型,需要更需要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我們希望自己的員工回到家能夠抬頭挺胸以自己的企業為榮。」
陳建信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該是看一個企業捐多少錢做善事,而是他有沒有努力把自身對於自然環境、人們生活的衝擊與消耗減到最少,「開一間餐廳如果沒有把油煙、衛生處理好,附近的居民會抗議,捐錢送禮也沒有用,而是應該認真清潔減少髒污。」他也說,雖然永光已經很努力,但目前還是只能做到內部的改進有限,「這不只是企業內自己的循環,應該變成企業間合作的循環,甚至成為整個國家產業的發展政策。」
「2019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新契機」由經濟部與環保署指導,工研院與台電、台糖、中油、中鋼四大國營企業及國內眾多中小企業都會參與,同時邀請到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Janez Potočnik、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分析師Nick Jeffries等國際專家進行專題分享,三天的論壇聚焦於塑膠、金屬、有機三大循環系統,思考提升能資源效率、循環材料及設計、商業模式創新等三條轉型路徑,並有企業實務參訪的行程。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 會前記者會簡報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