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談里山夢 卸下教職 當回自然、土地的學生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孝談里山夢 卸下教職 當回自然、土地的學生

2019年10月07日
公視記者 張瑜珊 陳慶鍾

賴榮孝,成長於嘉義縣溪口鄉,年輕時出外到新北市五股國中任教,更多人稱他為「阿孝老師」。退休後他選擇返鄉耕作。雖然已經不像小時候對田裡的工作那麼熟悉,手腳也不如當年俐落,他仍獨自管理兩畝稻田和一大片蔬果園。

賴榮孝獨自管理兩畝稻田和一大片蔬果園。

賴榮孝獨自管理兩畝稻田和一大片蔬果園。

三年前之所以返鄉務農,是因為阿孝老師從都市回到鄉下,發現印象中人工的耕作方式,大多已轉為機械化;加上農友習慣噴灑除草劑,導致生物間接受害。於是他採用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也不施化肥,以人工除草、用生廚餘當堆肥。比起作物產量,他更以田園中的生物多樣性為榮。田間隨手可得的羽毛和鳥巢蹤跡,在在顯示包含紅尾伯勞、棕扇尾鶯和鷦鶯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興起棲地保育的念頭。2003年,新北市政府在二重疏洪道,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興建國際划船道,讓五股濕地的生態面臨威脅。阿孝老師以荒野保護協會會員的身分,與一群愛鳥人士共組疏洪道保育聯盟,試圖阻止悲劇發生。

採用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也不施化肥,以人工除草、用生廚餘當堆肥。

採用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也不施化肥,以人工除草、用生廚餘當堆肥。

面對鳥種最多的蘆荻生態池被開挖,他們最後雖然無法力挽狂瀾,仍想出棲地補償的做法,還給生物另一個家。十多年過去,重返五股濕地,除了當年移植的蘆葦與苦林盤,周圍還有更多水生植物,是自己長出來的,鳥類、蟹類也隨之出現。

從五股濕地學習到的經驗,成為阿孝老師返鄉耕作,田園規劃上最好的範本。除了在果園種植不同的作物,還在入口處開挖一口生態池,既能儲存灌溉水,也供給生物另一種棲息環境。

2003年,二重疏洪道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興建國際划船道,讓五股濕地的生態面臨威脅。

2003年,二重疏洪道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興建國際划船道,讓五股濕地的生態面臨威脅。

2003年,二重疏洪道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興建國際划船道,讓五股濕地的生態面臨威脅。

對於野草治理,阿孝老師則有獨到見解。只要不影響農人行走,盡可能保留田埂上的綠意,維持踩踏時柔軟的質地;拔起的野草也不用移出,腐爛後自然能化為秧苗的養分。

福壽螺是另一種會被農友當作敵人的夥伴。當阿孝老師發現,田間低窪處的秧苗一再被福壽螺啃食,他索性不再補秧,並將這個地方挖得更深,形成一道生態溝,讓它積水供水生生物棲息。倖存的福壽螺,則在稻秧長大後,轉而吃起兩旁嫩草,成為除草好幫手。

來到四姐與四姐夫的友善田區,他們正一邊除草、一邊碎念野草的猖獗,親友們對抗的不只是野草,更是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曾經信奉慣行農法,農藥、化肥樣樣施灑,直到阿孝老師返鄉,才開始出現溝通和變化。

拔起的野草不用移出,腐爛後自然能化為秧苗的養分。

拔起的野草不用移出,腐爛後自然能化為秧苗的養分。

成功說服親戚朋友加入友善耕作行列,只是第一步。阿孝老師還與更多家鄉後輩,一起實現恢復農田生態系的夢。在一次回母校演講的機緣下,他讓溪口國中的師生,了解到諸羅樹蛙的珍貴稀有,他們開始一起做蛙調,每個月至少一次的行動,就這樣維持了三年。

一次回母校演講機緣下,賴榮孝讓溪口國中師生了解到諸羅樹蛙的珍貴稀有,開始一起做蛙調。

一次回母校演講機緣下,賴榮孝讓溪口國中師生了解到諸羅樹蛙的珍貴稀有,開始一起做蛙調。

一次回母校演講機緣下,賴榮孝讓溪口國中師生了解到諸羅樹蛙的珍貴稀有,開始一起做蛙調。

1995年,諸羅樹蛙經台師大呂光洋教授鑑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物種,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與台南一帶,因為首度發現地點在嘉義,便以古地名「諸羅」為名。不過諸羅樹蛙如今卻因為喜愛棲息的竹林面積縮減,面臨棲地破碎化的危機。

阿孝老師與哥哥賴榮正發現,在嘉義縣溪口鄉的疊溪社區,溪流沿岸正是諸羅樹蛙的棲地,一片所剩無幾的竹林,更是牠們的聚集處。於是兄弟倆藉由社群平台向親朋好友募資,再透過保價收購,提升筍農繼續栽種的意願。

兄弟倆藉由社群平台向親朋好友募資,再透過保價收購,提升筍農繼續栽種的意願。

兄弟倆藉由社群平台向親朋好友募資,再透過保價收購,提升筍農繼續栽種的意願。

兄弟倆藉由社群平台向親朋好友募資,再透過保價收購,提升筍農繼續栽種的意願。

曾經他是一名台上的講師,傳授後輩新知;如今他重新當回一名學生,求學的對象,是自然、土地。對他來說,生態保育這門課,永遠沒有修完的時候。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孝談里山夢】

10/07(一) 22:00首播
10/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