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寮坑的溪溝並不是水量豐沛的類型,部分流域累積了岩石、土壤,讓一些植物能生長在溪溝內。其中,以葎草最為常見!部分河道甚至被蔓生的葎草覆蓋,看起來像是一片綠色的地毯,水流從藤蔓間穿過,像是天然的篩網。當葎草沿著河道邊緣攀附到產業道路時,正好能近距離仔細觀察。
葎草是一種善於攀爬的藤蔓植物,它沒有葫蘆科或豆科植物的螺旋捲鬚,也不像菟絲子有著寄生吸盤,靠著與生長方向相反的細小鉤刺,牢牢抓住它所攀附的表面。除了葎草的莖,葉背的葉脈同樣佈滿了鉤刺,因此也曾被當成童玩,將葉片黏貼在衣服上。能夠與物體緊密貼合的特性,使得蔓生成一整片的葎草成為農民的夢魘,人工移除的過程中,若不穿戴手套及長袖衣物,絕對會被它的細刺刮得遍體鱗傷!然而,葎草和布料分別像是魔鬼氈的兩面,衣物接觸後又會被緊緊纏住,對付起來可不容易。
葎草在以往的植物學分類上,被歸類於桑科葎草屬。然而在我們對於生物遺傳資訊有了更細微的理解之後,部分生物的分類方式會依循分子生物學的證據,調整分類群,於是葎草被重新定義為大麻科葎草屬。我們熟知的啤酒花(蛇麻)同樣歸類於葎草屬,與葎草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柔荑花序的雄花與苞片層層裹住的雌花(穗狀花序)與毬果,以及帶有細刺的莖。我們時常聽聞的致幻植物──大麻,則是屬於大麻科大麻屬,與葎草屬的親緣接近,但是葎草或蛇麻可沒有辦法使人們的思緒跳脫現實束縛(不含致幻成分)。釀造啤酒的過程中,蛇麻的毬果是經典原料,為啤酒製程帶來許多便利(詳見小知識),葎草的毬果也能作為蛇麻的替代品,但據說風味不如正宗,因此沒被廣泛利用。
在商業化動物飼料尚未廣泛利用的農村時代,葎草的嫩莖嫩葉是牲畜飼料的選項之一,葎草極度粗放、生長快速,除了容易黏在衣物上,少有缺點。根據野菜烹調的相關資料,葎草的幼苗及嫩葉也是先民在荒地能找到的食材。不過某些野菜難以推廣的原因在於植物本身帶有苦澀的滋味,葎草也是,所以煮食前必須汆燙以去除苦味。若已經是生長強健的植株,莖葉上滿佈的細刺絕對讓人難以入口。
即便不如親戚們廣為人知,葎草在生態環境中也佔有獨特的生態區位,它是目前黃鉤蛺蝶(黃蛺蝶)的唯一已知食草,比對鹿寮坑過去的生物觀察紀錄,確實能在葎草叢生的區域找到黃蛺蝶出現過的證據,作者在拍攝以上照片時也曾目擊黃蛺蝶在草叢上飛舞,然而翻找了一陣子,僅看見食痕及糞便,幼蟲不見蹤影。
下次走訪郊外時,可別輕忽眼前綠綠一片的草地,從中挑選其中一種,不管是詢問身邊的朋友,上網查找資料,或是翻閱鄉野植物圖鑑,只要你找出它們的名字,你就能發現其背後隱藏的諸多故事。
葎草
中文名:葎草
別名:苦瓜草、山苦瓜、拉拉秧、鐵五爪龍
科名:大麻科
學名: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
分佈:原產地為台灣、日本、中國等東亞國家。
特徵:
- 多年生藤本植物,莖多分枝且長達數公尺,具有倒生細刺。
- 掌狀葉片邊緣鋸齒狀,質地粗糙,呈三、五或七分裂。
- 葉脈上生長細小逆刺。
- 雌雄異株,雄花為柔荑花序,雌花為穗狀花序。
- 果實為圓扁形瘦果,包藏於毬果苞片之內。
生態:低海拔荒地的常見物種,在果園、溪流邊容易發現蔓生的葎草。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認識植物網,〈葎草〉
- 認識植物網,〈啤酒花〉
- 一飲樂酒誌,〈〔啤酒知識〕啤酒花根本不是花?為什麼要把它加進啤酒裡?〉
- 農業知識入口網,〈啤酒花—老作物新用途〉
- 《蝴蝶食草圖鑑》,林有義、林柏昌,晨星出版社。
-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19—藥草(一)》,張憲昌,渡假出版社。
-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5—野菜(二)》,鄭元春,渡假出版社。
- 《臺灣藥用植物圖鑑》,張憲昌,晨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