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知識+】水下聲學 保護鯨豚的科學基礎 | 離岸風電時代的生態備忘錄
深度報導

【離岸風電知識+】水下聲學 保護鯨豚的科學基礎

2019年11月18日
整理:周妤靜(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水下聲學」研究以水為介質的聲波傳遞特性。在離岸風電的開發過程中,常運用水下聲學來監測打樁產生的水下噪音,確保施工單位在執行噪音減輕措施後能符合環評管制的噪音值。

水下聲學也應用在鯨豚監測。如偵測到施工區附近有鯨豚聲音,就可以提醒鯨豚觀察員加強監測。觀察員在警戒區內目視到鯨豚,就可建議採取保護措施,例如暫停打樁。

常見的操作方式是以水下麥克風測量水下聲波,再利用數位錄音機儲存數據,由電腦及分析軟體計算水下噪音值或辨識鯨豚叫聲。

另一種應用是以主動聲納來探測海床地形,以便規劃施工細節;若偵測到海底沈船,也可避免水下文資遭破壞。但是,已經有研究指出軍事聲納可能造成鯨豚擱淺,其影響仍多須注意。

目前離岸風場環評最關注的打樁噪音。為保護鯨豚,風場多仿照德國標準,將水下噪音管制閾值設定在打樁位置750公尺之半徑範圍外,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 160 dB re 1μPa2s。為達到標準,風場通常會設計一些減噪設施,例如氣泡幕。這種在打樁位置周圍設置氣泡帷幕的做法約可降低10分貝的噪音。

風場施工的水下生態影響

1022-3

彰化大東南離岸風場的水下聲學監測測施與範圍。圖表來源:沃旭環評書件

打樁作業示意照。來源:海洋風電

打樁作業示意照。來源:海洋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