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其實社員平常在合作社購買食材,不只能「食踐」永續飲食,更能用吃的力量支持使用「再生能源」的生產者。
今夏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各分社舉辦的「日光講堂」,從氣候變遷底下的「生活就是發電廠」切入,帶社員了解與討論如何與公民電廠參與能源發電。北北分社場的一位社員便問起:「到底基金會推的公民電廠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以個人或是一群人的力量裝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減少依賴大型發電廠,並用個人的行為參與再生能源發電,幫助台灣邁向能源永續。
能源也要符合在地、時令 全民共享「綠益」
從講堂討論中觀察到,部分社員認為再生能源遙不可及,甚至必須具備大塊土地、大筆資金與尖端技術才能參與;也有社員雖對核電安全懷有疑慮,卻也擔心綠電是否能兼顧生產與經濟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在地、時令,是永續飲食的關鍵,其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能源。除了煤礦、天然氣,以及核能等污染代價與社會風險高昂的進口能源外,真正符合在地、時令的能源,便是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比方2019年夏天台灣的用電量創下歷史新高,卻沒有缺電的問題,關鍵在於太陽能板的發電尖峰,完美地趕上正午的用電尖峰時段,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數度超越核能。
更重要的是,能源永續的實踐不該只是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或大企業營利的能源事業,而必須讓人人都能參與,透過社群、社區的力量,共營、共享再生能源,「綠益」回饋到社區共有的生活環境當中。
你的屋頂不是你的屋頂 關關難過的發電夢
隨著再生能源技術蓬勃發展,不僅成本逐漸降低,參與管道也更加多元,例如民間越來越多合作社與社會企業,結合擁有屋頂的案主與小額資金的民眾,透過入股、認購的方式,成為綠電的生產者。
除了透過共同出資參與之外,北南場日光講堂中社員也提出:「我們能不能像德國,在自家屋頂蓋太陽能板,自己的電自己發?」以個人、家戶為單位參與,建立專屬太陽能板,不僅能落實能源自主,更能讓城市用電者分擔電力生產的責任。然而,自發自用的願景與現實之間仍存在許多困境,許多社員分享在公寓、大樓建置太陽能板碰到的困難,例如「小屋頂做太陽能電廠成本相對較高」、「屋頂的所有權是整棟住戶共有的,要取得大部分住戶的同意並不容易」、「自家屋頂若是違建,或遇到高樓遮蔭,都會影響太陽能板建置的可能性」等。
排除障礙走出一條「電路」:公有屋頂與公民電廠
除了私有建築外,「公有屋頂」更應該是人人共享、有權發電的最佳場域。基金會希望能發揮公民團體的力量,讓擁有願景卻苦無資源與管道的民眾不必單打獨鬥,而能透過協力合作的方式,一起在公有屋頂上打造、經營與共享社區型「公民電廠」。於是,今年嘗試在台北市政府開放的公有屋頂上建立「公民電廠示範點」,期望以管理者的身份,邀請市民共同集資、參與,進一步將發電的收益留在當地,用於推廣在地能源教育,包括節能、創能及氣候調適等。
期許透過建立可複製的示範點模式與實作經驗分享,讓曾想參與發電卻受阻的民眾有另一條新途徑,並鼓勵更多地方團體將能源發展融入在地,進而讓公民電廠的願景遍地開花。
※本文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2019年9月,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