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巷弄再回到生活的「城市循環三部曲」 | 環境資訊中心

取之巷弄再回到生活的「城市循環三部曲」

【你來報報】

2019年11月26日
文:林珮芸

崛起中的城市常常會看見這樣的景象,一牆之隔,一邊是繁榮的高樓大廈,一邊是老舊的矮房。即便是同樣的時間空間,卻容納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城市的偉大之處,在於包容,任何人都可以在諾大的城市中,找到生存的天地與縫隙。然而,當城市發展漸漸飽和,這裡容不下跟不上時代的思想和技術。而創新,可能來自於破壞或是守護,亦或者兩者之間更細膩的作法。在資源耗竭的趨勢下,我們需要新思維與方法來看待都市的發展。


圖片取自 C-LAB官網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於2018年,以「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作為翻轉基地與園區啟動的號角。2019年10月5日正式登場的「城市震盪」特展(2019/10/05~2019/12/08) ,揭開城市中文化實驗的序幕。三大主題中,最後一個為「永續循環」,帶入城市中「物質流」的觀點,以空總本身場域為實驗構築的試驗場,勾勒未來實踐循環生活的樣貌。

C-Hub 成大創意基地與空總有長期且深度的計畫,從台北到台南、從建築到設計、從校園到園區、從社會創新到科技應用,兩者之間總能激盪出精彩的火花和靈感。採集自空總園區磚牆作為材料的「紅磚未來式」工作坊,展現出 C-Hub 與空總的一見如故相知相惜。本次劉舜仁執行長受空總邀訪,暢談未來城市進化的更多可能!

都市採礦,城市構築未來式

往都市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但都市的更新卻滯礙難行。循環經濟重新以「都市採礦」的概念去發酵與發掘,將城市本身物質的循環視為有機生態系統,展開為一種構築的未來式。我們生活城市中的一磚一瓦,甚至任何既有基礎建材,皆視為待開發的「原料物」,這些隱身在城市中待汰換的「廢料」,就不再是造成環境負擔的無用之物,其價值也將出現全新的契機。在城市中,營建廢料是最大的環境破壞,想想過去,採礦人藉由自然的資源獲取經濟利益,然而到了2050年,地球能源將面臨耗竭的危機。此時,人人都應該重新思考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人人都可成為新時代的採礦者。

劉舜仁執行長說到「過去我們追求永恆的建築,不希望它被拆除,所以出發點皆與環境背道而馳」。然而,時代變革,現在我們應該教會下一代思考,如何建造一棟「可被拆除的建築」。在 C-Hub 與 C-Lab 的合作中,空總場域的時空背景,提供了建築系研究生一個豐富考察的基地,以及大量採集的田野。如同人類學的挖掘、調研,密集地在這裡找到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痕跡和都市創新的可能。空總的圍牆怎麼拆?拆除的營建廢棄物如何成為下一次構築的材料?歷史與文化如何傳承?這些問題對學生與研發設計團隊就是一個很好的真實發題!

材料銀行,啟動循環建築的落實

城市的迷人之處在於巷弄,在裡頭人們的生活與日常,影響了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自我定位。工業時代的人們,大量製造、大量生產、同時造成大量破壞與廢棄物。現在,人們應該改變思維,共享經濟、循環經濟、交換物資的概念逐漸形成。在空總的基地中,學員可以透過專業的導引,學習到材料的辨別與應用、珍惜與善用。「材料銀行」(material bank)是 C-Hub與空總想努力推進的方向。透過精密的分析與記錄,建立出一個資料庫,提供給更多人了解地域的文化脈絡,將來也可以加以選擇自己蓋屋的建材。

劉舜仁執行長對此感到非常有信心,他說,過去因為建材原料的不透明性,可從中獲取大量經濟利益。未來,所有建材的軌跡都將公開透明,搭配大數據與區塊鏈的技術,「循環建築」將成為一種趨勢與方向。台灣與世界的接軌中,最強的優勢是製造業與設計教育。荷蘭產業創新基金會曾經邀請數十位設計師來到台灣,因為台灣製造業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將設計理念落實,完成原型打樣,縮短設計與實踐之間的距離。我們應該更積極善用本身優勢,透過教育與實驗推動社會創新。

未來生活,邁向永續的單行道

而台灣近十年來重視設計教育,幫助許多設計師獲得國際大獎,如紅點大獎等。有很好的產業基礎與設計資源,台灣更適合做出都市更新的循環模型,未來居住 (future living) 同時是下一個世代所面臨最重要的選擇,更舒適、更便捷、更環保的建築或居住空間。循環建築概念下,未來可設計出各式的「可逆式建築」,其將改變人們生活的樣態與風格,亦或是有更多自由多元的選擇。因此,循環的概念,必須從理念進到生活,積極透過展覽與教育推廣,一點一滴讓民眾理解創造新的想像與需求,並終將成為經濟的驅動力。

目前空總與 C-Hub 所推廣的展覽〈城市激盪〉,以「複式、污痕、循環」作為觀察和探討三項切面:「循環」則透過對於社會發展、環境關懷與生活永續的多面向來觀察城市的演化、變革及未來發展。


圖片取自 C-LAB官網

對於城市來說,新的材料發展成果將展現出新的態度,這也是成大創意基地投入C-Hub「循環漿體」研發設計的初衷。以產業來說,中華紙漿成立了「材料研發實驗室」積極發展由自身工業廢棄物所產製而成的綠色建材;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今年則以「減法方城市」為主題,意指在城市中減少垃圾就能得到一個友善的環境,希望透過同學們的巧思,從源頭找到創新解決資源問題的方法。在這些趨勢下,化工系材料系因為時代的需求,成為循環研發關鍵人才培育的科系。然而實務上,絕對需要跨領域的知識與合作,才能完成從單元至系統的設計與實踐,也因為這樣,成功大學目前所成立的第十學院 college X,即在呼應這樣的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鼓勵學生跨界學習、實驗、創新與實作。

乘載新世代的未來建築,城市震盪現在進行式

看似為鍊金術,將城市中的廢棄物重新轉變成新材料,其實需要投入大量的產學合作與研發,目前雖還在理念階段,但是已經成為產業發展趨勢。同步也需要透過大量展覽和工作坊,喚起人們對於城市生活中「永續」的意識。而展覽本身也是個產業媒合平台,藉由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的合作,找到創新概念的模型。劉舜仁執行長笑著說,「再好的理念若是沒有進入常民生活也不算成功」,滴水穿石,城市的實驗、都市的更新、觀念的轉換都需要長期累積。但改變是可能的,空總提供學術單位大量的田野調查場景,年輕的研究人員專業的分析與創新,必定為台北帶來新的價值與文化。

遠景,是最重要的驅動力,因為看見願景,因為相信,所以努力不懈,期待空總與C-Hub更多交流與激盪,翻轉城市、翻轉教育,讓城市不再平凡,讓每一石、每一磚的故事都被記住。人類文化不能沒有故事,未來,你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一座浩瀚、詩意、靈感源源不絕的寶庫。

※ 原刊於「C-Hub 成大創意基地」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