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能源轉型喊得如火如荼,但昨(10)天德國看守(Germanwatch)公布「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卻將台灣評為全球倒數第3,撼動國內神經。環保署、學者、民團隔日紛紛回應。環保署指稱CCPI引用數據不正確,台大學者也指出,CCPI數據只採計到2017年,台灣這兩年在再生能源的進展,恐怕要等二年後才會在國際評比中呈現出來。
不過,減碳成效不彰也是事實。民間團體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分析,國內提出「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量2%」的目標,恐將跳票。對此,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坦承,國內碳排放量目前只是平盤,要做到減量,「要很積極努力」。
CCPI採2017年數據分析 要看再生能源進展分數:再等兩年
CCPI指標是根據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氣候政策(20%)計算,台灣在四項的排名分別為60、58、54、40。台灣表現最差的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分別為倒數第二與第四(排名第60、第58名),整體成績則是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
CCPI的前三項是依據客觀數據,最新數據為2017年資料,第四項則採專家評審。對此,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認為,國際氣候評比無法反應最新現況是可以理解的,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最新資料是2016年(2018年公布),另一項國際評比「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甚至引用2014年,這是大眾解讀評比前應先瞭解的。
趙家緯表示,國內光電占比已經從2015年的0.34%,衝到2019年的1.4%以上,這項成績要等兩年後,也就是CCPI 2022年時,才會在國際評比上呈現出來。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停滯 台灣2020年目標恐跳票
趙家緯根據能源局公布的燃料燃燒CO2排放統計資料(未納入非能源類的碳排與其他溫室氣體,約佔總溫室氣體的90%)指出,2018年碳排已經比2017年減少了1%左右,但相較於2005年仍成長8%左右。從此來看,「2020年要比2005年減量2%」的目標勢必難以達標。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等民間團體共組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早也召開記者會,質疑台灣的減碳措施缺乏規劃,2020年減碳目標恐將跳票。他們也批台灣缺乏長期減碳規劃、各黨的氣候政策缺席。
環保署一早也針對CCPI報告回應,認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CCPI無從取得台灣最新資料,評估結果對台灣並不公允。黃偉鳴引用能源局資料說,台灣人均碳排已經從2017年的11.44公噸,降到2018年的11.32公噸,顯示國內確實有減碳。
對於「2020減碳2%可能跳票」的說法,黃偉鳴坦承,現況是控制碳排在平穩不增加,但要說到減量,「這要很積極努力」。
黃偉鳴表示,減碳並不容易,各部會依據分配的責任提出檢討。能源轉型非一兩年可成。但中長期而言,還是可能達成減碳目標。
CCPI啟示 專家:有減 但努力腳步不夠
趙家緯認為,2018年資料已經看到台灣的碳排放量開始下降了,從CCPI評比中,該檢討的是,減碳速度為何不夠快?減碳政策有那些不足?
趙家緯分析,問題一在工業衍生的排碳佔台灣碳排五成以上,政府沒有提出工業減碳的有效政策。其二,CCPI評比是以205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為目標,台灣目前只訂有2025年電力結構中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的目標,涵蓋的時間與系統範疇都不足。
趙家緯說,CCPI評比提醒,台灣現行的減量承諾還不足以反映台灣的減量責任。2020年是國際上關鍵的氣候與環境政策年,他呼籲台灣應掌握此機會,加大各部門的減碳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