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3日
摘錄自2020年1月2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墾管處元旦發表由螺貝學者邱郁文研究團隊編撰的軟體動物首部曲《有殼海生腹足類圖鑑》,分類系統資訊完整,也傳達生態的美麗與哀愁。研究發現,有「海中清道夫」之稱的織紋螺變少,一大原因是塑膠垃圾干擾織紋螺的嗅覺,讓找食物的定位方向出錯,不僅導致族群減少,也傷害潮間帶生態。
邱郁文說,螺類是餐桌上常見佳餚,食用螺類中毒事偶有所聞,包括笠螺、蠑螺、海蜷(俗稱的燒酒螺)等,其實,牠們並非天生就有毒,最有名的是織紋螺,以動物屍體為食物,是食物鏈中層層蓄積的毒,無法從種類或外觀判定。另一類自毒腺生產毒素,芋螺是代表物種,不同種或同種的毒性成分不盡相同。
讓研究團隊感到憂心的是,調查織紋螺數量時,發現塑膠垃圾多的沙灘地,族群數量明顯較乾淨沙灘少,探究原因,是塑膠垃圾的化學氣味,讓織紋螺接受外部環境訊息的嗅覺器官失靈。在千萬年演化過程中,定位找食物的方向也常出錯,成為生態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