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鯊、鬼蝠魟列保育類名單預告 珍稀巨口鯊台灣資料最多 海保署新研究揭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鯨鯊、鬼蝠魟列保育類名單預告 珍稀巨口鯊台灣資料最多 海保署新研究揭秘

2020年01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海洋野生物保育繼鯨鯊、鬼福魟列入保育類名單進行預告,進一步鎖定台灣外海的大型魚類巨口鯊,由於神祕的習性,難以一窺其族群面貌,然而全球過半數族群紀錄出現在台灣,使台灣身處保育關鍵地位。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即公布巨口鯊調查研究近況,期待透過訊息揭露,讓民眾認識、關注這群海洋巨獸,一起參與海洋保育事務。

全球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族群資料,過半在台灣發現。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全球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族群資料,過半在台灣發現。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巨口鯊珍稀神秘 族群資料少易受大目流刺網採捕

海保署表示,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行動溫和、緩慢,體型比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更龐大卻更為罕見。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資料稀少,全世界至今只記錄到200多尾,過半數量是在台灣被捕獲,凸顯台灣保育巨口鯊責無旁貸的重要性。

由於紀錄稀少,難以推估巨口鯊野外族群,也使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之列為無危,也未依據我國保育法令列為保育對象。對此,學者及民間團體普遍認為「無法真實反映其野外族群的現況」,資料缺乏也導致全球漁業管理困境。除了台灣於2013將其併入「稀有鯊魚魚獲通報系統」,其他國家並無任何管理的措施。

台灣海域的巨口鯊紀錄,主要來自東部大目流刺網混獲,雖非採捕目標物種,但撈捕後,仍會販售利用。為了獲得相關資料,農委會制定公告「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並於2013年4月1日起生效。

依據此措施,漁民捕獲巨口鯊後,須向縣市漁業主管單位、漁業署及研究單位通報,並留置整尾魚體24小時,供指定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始得拍賣及利用魚體。違者依《漁業法》第65條第5款規定,核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款。

不過,學者認為,通報系統雖讓漁業單位追蹤每年的採補量,但對其捕撈壓力並無實質管控的功能

位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的巨口鯊標本,由於神祕習性,全球相關研究仍屬少數。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位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的巨口鯊標本,由於神祕習性,全球相關研究仍屬少數。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研究調查跟進 悠哉濾食出沒花蓮外海

為了積極保護巨口鯊,海保署成立後即邀請專家學者、漁業署、海巡署及民間團體共同成立研究小組,並於去(2019)年委託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研究團隊進行調查監測,蒐集128筆巨口鯊紀錄,也在漁業署及漁民配合下獲得樣本,研究其出沒熱點及生態特性,作為制定保育措施的依據。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的巨口鯊個案多出現在台灣花蓮外海,雌魚在數量上比雄魚略多,體型方面也發現雌魚明顯較雄魚大。

那麼巨口鯊吃什麼?怎麼吃?研究團隊分析巨口鯊胃內容物樣本後,發現巨口鯊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為磷蝦與水母;牠與鯨鯊、象鮫同屬濾食性的鯊魚,但推測巨口鯊僅張開大口緩慢游過聚集水生物所形成的水團,讓游泳能力較差的浮游生物進入口中,再閉口將其吞下;游泳能力好的小魚或其他生物早已逃離。

守護巨口鯊等軟骨魚 漁民通報很重要

鯊、魟、鰩、鋸鰩之類的軟骨魚,最大的特徵是除了牙齒是硬骨之外,全身沒有像硬骨魚充滿棘刺,只由未鈣化、半透明的軟骨組成。

海保署指出,部分大型軟骨魚類,例如水鯊,馬加鯊,鯨鯊,因為魚翅或魚肉受到歡迎而被捕撈;又因卵胎生、孕子數少等因素,繁殖速度慢,不像鮪魚等硬骨魚繁殖成長都快。漁業捕撈導致軟骨魚快速減少,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的平衡。過去因調查不易而較少被大眾瞭解,對鯊魚的瀕危評估也常落入資料不足的困境。

2016年全球《遷移/洄游物種保育公約》(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鯊魚保育會議上,IUCN資料顯示,全球1/4的軟骨魚瀕臨絕種,鋸鰩、犁頭鰩、鱝、淡水鯊魚和魟魚等70個物種,最需預防物種滅絕。台灣在軟骨魚類的保育,實應善盡區域責任。

巨口鯊的出沒熱點、初步生態特性探討,及其他軟骨魚類的資料蒐集與調查,將使得保育措施更具體可行。海保署專委柯勇全表示,去年已將鯨鯊與鬼蝠魟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目前已進入預告程序,11日前可表達意見,預告期滿將再提諮詢委員會進行確認,若全民支持、無異議,有望辦理公告,進一步受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

鬼福魟屬的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 列入瀕危保育類物種,現正預告中。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阿氏前口蝠鱝(Mobula alfredi) 列入瀕危保育類物種,現正預告中。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今年起,馬加鯊、藍吻琵琶鱝屬、鱟頭鱝科等魚類,進出口將依照《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附錄二規範,輸出入應先經核准並提出輸出許可證,避免過度的貿易導致野生族群的存活危機。

海保署將持續進行巨口鯊計畫,逐步瞭解這些軟骨魚類後,研訂適當的保育,並比照鯨鯊保育模式,和漁民及漁業署合作,以政策引導漁業行為,不僅需要政府及專家學者持續投入經費與人力,更需要漁民協助通報,集結眾人之力守護珍稀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生態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