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7日預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修正草案,將鯨鯊與鬼幅魟所屬蝠鱝屬(Mobula)兩種魚類,列名「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雖然農委會曾於2008年、2018年分別公告,全面禁止捕撈這三種魚,但此次列入保育類名單,代表除非有他法規定,否則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海洋保育署說明,這項決議是10月1日「海洋委員會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第1屆第1次臨時會議所決定,將鯨鯊(Rhincodon typus)、雙吻前口蝠鱝(Mobula birostris)及阿氏前口蝠鱝(Mobula alfredi)保育等級列為「瀕臨絕種」,經提報海委會核定後辦理預告。
鯨鯊又名豆腐鯊,我國漁民稱之「大憨鯊」(閩南語音);身上布滿有如星星斑點的鯨鯊,又有「繁星」之美稱,被稱為海底的星星。因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漁業利用的對象,再加上其育子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雖然至今仍無法推估鯨鯊數量,但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認為鯨鯊(IUCN)處於瀕危狀態。
同屬IUCN受脅物種的蝠鱝屬,瀕危主要原因包括漁業採捕和其特殊的生活史,台灣鬼蝠魟因為天然族群數量稀少,並非商業性漁業撈捕主要物種,多因刺網和定置網混獲。
另外,海洋保育名錄的呈現方式也在此次有所修正,海洋哺乳類及海洋爬蟲類過去只列屬名,如今改為一一列出種名。包括鯨目、蠵龜科、海獺屬、南方海獅屬、僧侶海豹屬、北極鯨屬、南美長吻海豚屬、白海豚屬、恆河屬、巨瓶鼻鯨屬、瓶鼻鯨屬以下所有物種,全列為保育類,都逐一列出物種名。
海保署專委柯勇全舉例,過去「Sousa spp. 白海豚屬所有種」之類的呈顯方式,未對所屬的物種列出名單,此次則將屬下物種:土庫海豚(Sotalia fluviatilis )、圭那海豚(Sotalia guianensis)、澳洲駝海豚(Sousa sahulensis )、印度洋駝海豚(Sousa plumbea)、大西洋駝海豚(Sousa teuszii ),一一列名。這項做法可能有些小小的風險,當該屬有新發現、發表物種時,必須跑行政流程公告,保育速度上無法立即追上。
柯勇全表示,海洋野生動物保育類名單是參考世界保育聯盟(IUCN)物種紅皮書、華盛頓公約(CITES)、國內保育現況,例如漁業署通報、禁捕物種,以及國內學者相關研究調查資料,除了鯨鯊、鬼幅魟屬,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象鮫(Cetorhinus maximus,又名姥鯊)及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等,長期受國際關注、受脅物種也有望透過評估進一步保育。
針對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未來除了提升管理強度,相關的調查監測計畫,以及保育措施及方案也會到位。
本次「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可點選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結下載,民眾可於明(2020)年1月11日前陳述意見,或洽詢海洋保育署。海委會彙整各界意見,進行整體評估後,依行政程序辦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