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 從數據看台灣「夏天無風、冬天無光」的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真的假的? 從數據看台灣「夏天無風、冬天無光」的真相

2020年01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選戰打得火熱、能源議題也發燒。無論是韓國瑜說的「夏天沒有風」,還是蔡英文說的「冬天使用風電、夏天使用光電不好嗎?」,都強化了台灣「夏天無風、冬天無光」的印象。雖然「冬天風電好、夏天光電好」是事實,但政治人物口中的「沒有」、「少」、「不好」跟實際狀況的距離有多遠?還是要看數據說話。

夏天的「風」,約是冬天的四至五成

在離岸風電部分,根據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外傘頂離岸風速塔資料顯示,夏季風速約僅有秋冬季節的一半,但還是有相當的表現。

資料來源: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外傘頂離岸風速塔
資料來源: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外傘頂離岸風速塔

實際發電的數據則要看已經完工的離岸風場。由於海洋風電第二期20支風機才剛完工,要看超過一年的數據,只能看第一期的兩支風機(總共8MW)。

以2019年5月往前追溯一年資料(2018/6-2019/5),毛發電量最高落在10月的390萬度,最低落在8月的114萬度。但同年6-7月仍有185萬度左右,約是最高點的47%左右。(2019/05以後海洋風電第二期工程開始施工,影響停機時數與發電量,故統計至2019/05。)

海洋竹南風場第一期每月毛發電量。資料來源:海洋竹南風電示範風場月報 

海洋竹南風場第一期每月毛發電量。資料來源:海洋竹南風電示範風場月報 

陸域風機的部分,根據台電網站,台電指出,「因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故每年1~3月及10~12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70%。」不過,整體的月發電量可能因新增風力發電設備而略有誤差。

台電自有風電(陸域風機)發電量。資料來源:台電網站。

台電自有風電(陸域風機)發電量。資料來源:台電網站。

冬天的「光」,地點差異性大  落差三到八成都可能

光電部分,由於台灣的光電裝置總量快速增加,從總發電量判斷其季節影響誤差可能過大。因此我們向光電公司取得桃竹苗地區某單一案場的年發電量。從圖中可知,最高點落在7月,但冬天的發電量仍有七、八成的表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此案場為例,3月、5月、8月發電量較差,這跟一般想像「夏天」發電最佳不太一樣。

2019年桃竹苗單一案場發電資料。陽光伏特家提供。
2019年桃竹苗單一案場發電資料。陽光伏特家提供。

個案資料難免失之偏頗,即便是同一縣市,隨地點、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不同,日照量也有會有很大的差異。為進一步釐清這個問題,在擅長太陽光電資料分析的慧景科技積極協助下,在南北各選定一點,進行三年(2018年-2020年)日照小時數分析。

慧景科技透過AI維運設備監控數據,結合氣象預報資訊,開發出「虛擬日照計」。藉由這套技術計算出高雄中山大學、桃園中央大學兩校的日照小時數。以南部的中山大學為例,日照最好的狀況有198小時,最差的時候仍維持93小時,約有47%。

南北發電時數比一比。資料來源:慧景科技 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南北發電時數比一比。資料來源:慧景科技 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南部的中山大學,在2018年8月跟2019年8月,日照小時數都曾降到115小時左右,雖然是「夏天」,但近似一般冬季的表現。

北部的中央大學則最好的時候有188小時,跟南部差異不大。但最差的情況掉到53小時,僅剩28%。顯示其變化度較高。

三年數據總和起來,中山大學4,972小時,中央大學有4,077小時,約是中山大學的82%。

為公平起見,這次刻意在南北各一間大學作為分析對象。慧景科技董事長張維均提醒,實際上光電案場的建置並不是隨機挑選。建置前都經過謹慎的評估,符合經濟效應的地點才會投資建置。

他表示,現有技術不僅可做到歷史資料的分析,也能做到預測,對電廠選址、管理與維運都有所幫助。不過,預測技術仍須持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