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連任2020總統 能源轉型進入深水區 環境政策做一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蔡英文連任2020總統 能源轉型進入深水區 環境政策做一半

2020年01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鄒敏惠、特約記者詹嘉紋報導

2020年1月11日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結果,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以817萬票高票當選,成為我國史上得票數最高的總統、副總統。在立委選舉部分,民進黨以61席成為國會最大黨,但在地方首長上,仍呈現藍多於綠,全面執政仍缺一角。 

2020大選,蔡英文、賴清德當選正副總統。圖片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Youtube頻道。

2020大選,蔡英文、賴清德當選正副總統。圖片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Youtube頻道。

總統大選得票1024_768

綜觀蔡政府四年任期,再生能源交出漂亮成績單,但環境政策上屢見妥協與讓步,包括環評改革中途告終、礦業改革未能完成,深澳電廠、桃園藻礁、農地工廠均引發社會爭議。 

2020年的選舉期間,能源議題的攻防成為焦點,環境政策卻被邊緣化。環境資訊中心盤點過去政績、放眼未來四年,列出蔡政府的礦業改革、空污、農地工廠、國土計畫等挑戰,邀請讀者一起加入監督行列。 

下一個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  得分、失分全檢驗 

2020-01-11 (3)

一、能源政策:綠能表現亮眼  邁向2050轉型目標,減煤、廢核仍須積極作為 

蔡政府力推再生能源,在實行面跟制度面都有亮眼成績。至2019年9月底,整體綠能達7423MW,相比2016年5月底,成長達68%。離岸風電2020年至2025年、5.5GW的風場的進場時程均已簽約排定。制度面上,蔡政府修正《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打破台電壟斷市場,開放綠電交易,新氣象可期。 

再次執政,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指出,蔡政府必須提出2050年的能源配比,以此回推2030、2040年等各階段的目標,並做好相關政策措施準備。將減煤、增加再生能源期程講清楚,否則,空污議題將繼續成為能源轉型的阻力。

吳澄澄表示,這幾年再生能源雖然穩定成長,但在選址上屢次引發生態爭議。蔡政府應盡早落實生態相關的檢核機制,才能讓綠能走得更穩健。此外,核一已進入除役,核二也將於2021年除役,但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卻還沒有法源依據,這都是蔡政府必須面對的責任。

二、環境政策:農地工廠落實即報即拆  礦業改革須承諾一年內完成修法  

2018年,在8位民間環委缺席抗議下,蔡政府主導中油觀塘(桃園藻礁)強勢通過,被評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環評威信遭重挫。完全執政的蔡政府未積極處置《礦業法》,4年協商成果功虧一簣。在農地工廠問題上,違章工廠即報即拆執行無法落實、《工廠管理輔導法》的輔導期限也是在民團大舉抗議下,最終才定下20年落日條款。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總評環境政策,認為蔡政府在能源與林業的改革努力值得肯定,但在農地工廠上卻是大失分,《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通過了,蔡政府是否落實即報即拆,需要民眾監督。

在礦業改革上,蔡政府未能在第一次任期內實現承諾,他希望蔡能承諾一年內完成《礦業法》修法。被國民黨打得最厲害的空污議題上,李根政指出,蔡政府很具體的提出14+N空污改善計畫,空污也正在改善中,但這需要時間。在過渡期間,蔡政府必須讓民眾了解政策跟執行成果。

三:國土政策:展開海陸國土規劃與整合  重頭戲2020登場 

據《國土計畫法》,「全國國土計畫」通過兩年內必須完成「縣市國土計畫」,截止時間點就在2020年5月1日前。2019年底通過《海洋基本法》後,《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也即將登場,蔡政府上台,即將面對海陸國土規劃的重頭戲。

力推《國土計畫法》、海洋委員會組織四法的前立委、海洋大學講座教授邱文彥指出,從陸域到海岸、再到海域,國土規劃應彼此分立且相互縫合,才能組成完整的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縣市國土計畫有望如期完成,但在海洋法規上,各方意見不一,可能還有一番論戰。

邱文彥表示,蔡政府的離岸風電政策是由經濟部主導,缺乏由海洋生態與產業出發的整體規畫。他認為,政府應以生態為基礎,先規劃出可以開發的區域。不應由業者選定區域,再來環評。

支持者歡慶蔡英文連任。攝影:陳文姿

支持者歡慶蔡英文連任。攝影:陳文姿

四:氣候變遷:減碳不給力  蔡政府將面對國際、企業雙重壓力

2015年馬政府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並向全球宣示203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碳20%的承諾。蔡政府2016年上任承接減碳任務,並訂出2020年減碳2%的目標,但數據顯示,台灣將無法達成這項承諾。

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指出,蔡政府雖然積極發展綠能,在減碳上卻缺乏具體成績。他預期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將再度掀起減碳高潮。跟2015年各國競相提出減碳承諾相比,這次連企業也加入,主動要求使用綠能、碳中和的呼聲高漲。屆時,蔡政府的減碳成績單勢必得面對國際社會與企業的雙重檢視。

趙家緯表示,《溫管法》雖然已經通過,但中央各單位地方的減碳權責不清,加上缺乏經費,預計今年會進行修法。

五、農業與生態:農業保險、環境基本給付剛起跑  下一步提升產業價值,鼓勵更多青年人力投入

蔡英文2016年一上台就重用學界出身的陳吉仲,在農業保險、農業環境給付上逐漸起步。「農業環境基本給付」在今年上路,彰顯農地除了生產作物外,擁有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等多重功能。

台灣農村陣線議題專員王章逸表示,他肯定蔡政府在農業保險上的努力,但這項政策需要更長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成果。但說到2019年鬆綁的農業外勞政策,王章逸則擔心會影響國內農業勞動結構與條件。

王表示,如果國內生產環境好,有相對應的收益報酬,自然會有更多國內青年願意投入農業。長久之計,應該從產銷、提升農產價值著手,不能因外勞的引入反而降低農業勞動的條件,如此將損及長遠發展。

中央地方不同調  兩年後再度檢視蔡政府成績單    

2018年底的地方選舉國民黨拿下全台15個縣市,民進黨大敗,綠地轉藍天,連帶影響中央政策執行。

彰化縣長王惠美一上台就引發離岸風電同意函風波、讓離岸風電前景面臨重大危機;台中市長盧秀燕強力廢止中火二、三號燃煤機組的許可證,能源改革時程增加變數;雲林縣長張麗善廢除台西綠能專區等。

2022年地方選舉再度上場,民進黨能否搶回「綠地」,貫徹政策,端看這兩年的表現。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