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風 吹動社會服務第二春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生態工作假期風 吹動社會服務第二春

2007年05月09日
作者:彭郁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拔根「為什麼小朋友喜歡玩水、玩泥巴?因為這真的很好玩!這次在雍來,池子裡長滿的李氏禾既是我們清除的對象,又是支撐我們得以坐臥在水床,穿著水靠不必擔心進水,可以感覺到屁股是冰冰涼涼的。和李氏禾的這場拔河,光靠蠻力無法取勝,強硬的對待他,只會讓你耗盡體力、手臂疼痛不已。反倒是先和他『搏感情』揉揉他、鬆動他,才能連根拔起。過程中,泥水常噴得我們滿臉,我們笑稱這是『尚天然的彩妝』。自然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容易滿足。」--5月5日雍來生態工作假期勞工大學志工

臨近冷水坑的雍來廢礦場原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不起眼的景點,2005年8月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該地舉辦4天3夜國際與台灣志工的生態工作假期,建立生態水池的雛型。之後環境資訊協會持續舉辦共14梯次的單日體驗,召集超過300名志工,奮力移除優勢種與外來種,期望於不久將來能打造雍來成為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園地。今年5月第一梯次生態工作假期,由勞工大學潘若琳老師帶領該班30名學員揭開序幕,而筆者以該活動記錄者的角色參與其中。

過去,環境資訊協會生態工作假期的參與年齡層分布廣泛,這是第一次由40~60歲的志工包辦當日的李氏禾清除工作。對多數人而言,這是生平第一次得穿著水靠(俗稱青蛙裝),在冰涼泥漿中作農的初體驗。志工陳淑麵說:「還沒下水時多少會怕怕的,但看到其他同學或跪或坐拔得很輕鬆,也就學他們成為『跪』婦。」同組的章德金則表示自己起初是抱著玩看看的心態,但下水後被其他人認真的態度感染,也就幾乎沒休息地邁力作工。而另一組身手駕輕就熟的劉家財,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年輕時曾經務農:「拔草對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但今天是為了生態保育而作,就覺得特別有意義。」

幫助他們秉持著在勞工大學的求學精神,不論在生態池清除優勢種李氏禾,或冷水坑的生態導覽過程中,均非常主動地提問、記錄。不難發現每位學員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存在許多不同的見解,『開怪手來挖不是更快嗎?』『今年拔了明年不是還會再長起來?』而這就是講師進行生態教育對話的最佳時機。而老同學的情誼,讓他們不需提醒,就主動地彼此幫助,並不忘彼此打趣,增加工作的樂趣。上午雖然大雨小雨不斷,時間在他們眼中卻不著痕跡地匆匆而逝。

下午回饋時間,志工們敞開地分享自己的體驗心得。志工陳淑麵說:「常常來陽明山散步,但今天才發現這裡有塊如此美麗的小天地。 」章德金則表示:「上岸後看到大家共同挖出的心形水池,真的很有成就感。」而劉家財則以其農業的專業角度,建議適度地使用農具能讓志工的工作更有效率,也不忘讚美工作人員在每個小細節的用心,給他很多落實環保生活實踐的榜樣。

這次勞大志工的雍來生態工作假期能圓滿落幕,潘若琳老師是重要的推手。2004年偶然得知有人自費做志工的消息,讓她開始注意這不尋常的議題,並在親身投入中體認工作假期的價值:「許多人對於工作假期的參與是來自好奇心,嚮往「假期」的吸引力,進而有機會從簡單的工作體驗-『雨水、泥土、汗水、木屑』中,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間的行為模式。因此,生態工作假期正在為台灣環境運動注入新生命,它讓更多社會不同領域的人(不僅止是環保人士)有機會一起參與生態保育的工作,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

也許誠如潘老師所說的:「短短一天的活動,並不容易對於人的思想、行為模式帶來立即改變。然而,這樣的體驗能夠化為志工的美好記憶,無形中建立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就是相當珍貴的累積。」

編註: 關於勞工大學

勞工大學為臺北縣政府2002年為提供勞動者終身學習所開辦,在五股、三重等地設有分校。課程涵蓋職能、勞工教育、生活應用、社團等面向,以提升勞工經濟、社會及文化各領域知識,並豐富其生活內涵,為目為最具規模的勞工進進修教育機構之一。其與社區大學的不同處在於勞大課程由縣府補助,「勞工教育」類課程學員只要在上課前交付保證金,課程修畢後即可退回。其他學門雖需自費,但搭配勞教課程即享有優惠,詳細資訊請參閱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