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臭巨山蟻其實不臭?台灣特有種大型螞蟻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臭巨山蟻其實不臭?台灣特有種大型螞蟻

2020年03月08日
文:何京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執行)

在全世界已被命的「螞蟻」約有9500種名,牠們是環境中的掠食者、分解者,以及其他動物的食物來源之一。螞蟻在森林中的生物量(生物總重量)約占總生物量的15%,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成員。今天要介紹的臭巨山蟻,則是台灣特有種的大型螞蟻,易於觀察的體型及特殊的花色,也讓初次見到牠們的人感到驚訝!

第一次觀察到臭巨山蟻是在去年9月,自然谷入口處的水龍頭旁邊,一隻個體沿著山泉水管線行走,亮麗的外表不同於印象中的「小螞蟻」。查閱圖鑑後得知其為台灣原產的臭巨山蟻。今年2月,打算要整理自然谷的一叢荖濃巨竹,為此先勘查工作地點,走進巨竹叢時順手扳倒了以前切斷的巨竹主幹(高約一公尺),一整窩的臭巨山蟻竄逃而出。一週後再回來找,牠們早已搬家到不知何處,幸好不是在整理巨竹前才遇見牠們,否則可能會引起志工們驚慌而造成大規模的踩踏。

臭巨山蟻也是典型的社會性昆蟲,由一隻蟻后帶領著數千職蟻形成一窩,職蟻又以工作性質區別,主要分為清潔巢穴、哺育幼蟲、尋找食物的「工蟻」,以及具有發達的大顎、抵禦外敵的「兵蟻」。以上提到的蟻后、工蟻、兵蟻全都是雌性,至於雄性螞蟻在巢穴中的數量極少,通常要在繁殖期間才出現。這種母性社會的形成要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明,蟻后可以控制產下的卵是否受精,所有的受精卵將變成雌性,並且成為職蟻,而只有少數受到豐富營養哺育的雌蟻將來會成為新的蟻后,並離開原有的巢穴;至於未受精的卵則會變成雄蟻,沒有工作能力,是為了交配產生新一代的職蟻而存在。


在腐爛竹幹築巢的臭巨山蟻。攝影:何京翰

就如同其他螞蟻,臭巨山蟻也會利用帶有刺鼻氣味的「蟻酸」抵禦外敵侵擾,我在推倒牠們家的時候並沒有聞到奇怪的氣味,只見牠們急忙地啣著幼蟲四處奔竄。之所以會被說「臭」,據說是命名者在捕捉蟻后時,容器被蟻后的蟻酸噴灑而充滿異味的緣故,因此只有這種螞蟻被嫌臭,似乎不太公平呢!


左圖自然谷的臭巨山蟻,攝影:何京翰。右圖為臭巨山蟻的防禦姿態,將尾部朝前。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CC BY 4.0)

在觀察牠們的家時,可以發現到某些白色的幼蟲體型似乎相對巨大,這其實是螞蟻的度冬策略,就像是人類蓄養牲畜供食用,螞蟻也會刻意餵食部分幼蟲,讓牠們長得特別肥大,缺乏糧食的時候可以分食。聽起來十分駭人,但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濫情,或許這就是讓螞蟻社會延續下來的合理策略。


局部放大的蟻巢,可看到刻意飼養的肥大幼蟲(紅框)、大顎發達的兵蟻(黃框)及一般工蟻(藍框)。攝影:何京翰

特別的體色、易於觀察的體型,讓臭巨山蟻成為飼養者的熱門物種,近期也曾聽聞有人將其他國家的螞蟻走私到台灣販售牟利。筆者並不反對飼養昆蟲以觀察,但是螞蟻的體型很小,一旦從飼養箱外逸至野外環境,很有可能對當地的農業及生態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昆蟲小知識:似蟻非蟻的白蟻 
全世界的白蟻約有3000種,在台灣可以找到17種。社會性群居、組織分工、細小的身軀,使牠們經常被誤認成「螞蟻」。但從外觀型態、基因序列的研究顯示,蜚蠊目(原被分類為等翅目)的牠們與蟑螂的親緣更為相近。白蟻以木材為主食,可在野外腐朽的樹木上找到,腸道中具有協助纖維素分解的共生細菌,若出現在家中,則是令許多人感到不便的害蟲。在梅雨季的晚上,經常有「水蟻」在路燈下趨光群聚,甚至進入房舍內,這些便是繁殖期婚飛的白蟻(雌雄皆有)。若仔細觀察牠們的體態,可與具有腰部的螞蟻區別。


圖片來源:
林 敬偉 Taiwan-Awei(CC BY-NC-SA 2.0)

中文名:臭巨山蟻(特有種)
科名:山蟻亞科 
學名:Camponotus habereri
分佈:分布於中國、日本與台灣。在台灣廣泛分布於中低海拔的森林中。
特徵:

  1. 大型螞蟻,職蟻多型態,小工蟻體長7.0~7.6mm,兵蟻12.1~12.5mm。
  2. 頭型卵圓形,大顎呈三角形,有明顯複眼。
  3. 頭、胸節為棕色,腹部為黑色、黃色交錯的斑紋。
  4. 樹棲型螞蟻,住在腐朽的樹幹內。

生態:雜食性螞蟻,以植物花蜜、蜜腺分泌或小型昆蟲屍體為食,食性偏素食。繁殖期為4~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