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報導,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由於全球國際合作保護臭氧層,數十年來受到人為活動影響的南半球噴射氣流正逐漸恢復正常狀態。
科學家們說,這證明了只要政府及時行動,合作解決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就能恢復受損的大氣系統。
南半球噴射氣流是形塑南半球大氣樣態和洋流的強勁氣流,夏天特別明顯。2000年之前,南半球噴射氣流一直偏離原本的路線往南極移動,每10年往南移動緯度1度,影響了南美、東非和澳洲的暴風路徑和降雨。
過去研究顯示,南半球噴射氣流偏離的主因正是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
氯氟烴、氫氯氟烴等氟氯碳化物曾是冰箱、氣溶膠和其他工業製程中常見的人造化學物質。人類一度大量使用這些物質,直到1987年簽訂《蒙特婁公約》,才開始逐漸淘汰。氟氯碳化物使臭氧層變薄,導致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變大,影響了風向。
新研究指出,《蒙特婁公約》使噴射氣流自2000年左右開始不再往南移動,甚至可能隨著臭氧破洞縮小而歸位。去年9月,衛星圖像顯示,臭氧破洞大小的年度高峰值已縮減至1,640萬平方公里,是1982年以來最小。
「這是個成功的典範,更能證明蒙特婁公約使臭氧層恢復。」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塔拉.班納吉(Antara Banerjee)說。班納吉在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化學科學部門工作,是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訪問學者。
對人們的預期影響因地區而異。在智利和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降雨應該會增加,致癌紫外線會減少。對於南美中部的烏拉圭、巴拉圭、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這個現象更令人矚目,因為過去曾發現臭氧破壞會增加降雨、擴大農業生產範圍。東非和中緯度地區的其他沙漠地區可能也是如此。
過去研究也顯示,噴射氣流歸位對澳洲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冬天時,噴射氣流移動將暴風雨推離海岸,導致澳洲乾旱增加。這是否足以抵消碳排放量的增加又是另一回事。
臭氧層的恢復還不足以將南半球的大氣樣態推回常軌,因為其他工業排放物,如二氧化碳和甲烷,仍具有破壞力。
「臭氧恢復與二氧化碳增加之間是個拉鋸戰,因此可見到噴射氣流停止移動的現象。在不久的將來,臭氧因素可能會居主導地位,使噴射氣流回到赤道。但是回到赤道後,二氧化碳增加可能會再次把它推向南方。」班納吉說。
這篇論文的審稿人、芬蘭氣象研究所科學家艾列克西.卡佩可(Alexey Karpechko)說,該研究說明了臭氧層被破壞如何驅動大氣的循環。
「絕對是個好消息,說明我們的行動可以阻止氣候變遷。協調合作真的有用。身為溫室氣體排放者,這份研究告訴我們,人類可以使氣候變好和變壞,可以破壞也可以療癒。」
噴射氣流歸位是否會影響南極海冰的流失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先前的研究顯示,臭氧洞具有類似煙囪的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一些熱量吸走,這表示南極升溫速度比北極慢。但是班納吉說,這種觀點是有爭議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20年03月24日),Global efforts on ozone help reverse southern jet stream da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