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 澳科學家在2009年南極冰核中發現微塑膠 附近磷蝦恐吃下肚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新發現 澳科學家在2009年南極冰核中發現微塑膠 附近磷蝦恐吃下肚

2020年04月24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澳洲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洲海冰冰核中發現塑膠碎片。

過去學界曾在南極的地表水、沉積物和雪中發現了微塑膠,但海冰冰核中存在微塑膠表示,該地區以海冰中藻類為食的磷蝦所接觸的塑膠,可能比想像得要多。

南極洲海冰冰核中首次發現了塑膠碎片。照片來源:IanPotten/IMBIE

科學家分析了2009年鑽取,並存放在塔斯馬尼亞省霍巴特的海冰冰核,發現了約96件寬度小於5公釐的塑膠碎片。該研究總共發現14種不同種類的塑膠,平均每公升海水有12件。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與南極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 IMAS)學者凱利(Anna Kelly)將研究發表在《海洋污染通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上。

凱利說:「塑膠污染遍及世界各大洋,連地處偏遠的南極都不能倖免。」此外,在南極冰核中觀察到的塑膠濃度略低於過去研究所發現的北極海冰塑膠濃度。

顯微鏡下的南極冰核,可以看見微塑膠。照片來源:Anna Kelly/IMAS臉書

「我們在南極冰核中找到的微塑膠體積比北極的大,這表示可能是地區性的污染源,因為分解時間比洋流遠距運載的塑膠微粒短。」凱利表示,「這些塑膠可能來自當地遊客和研究人員的衣服和物品。同時我們也發現了漁業中常用的塗料和塑膠,顯示可能是來自海事設備。」

該研究另一位作者、IMAS海冰化學家拉努索(Delphine Lannuzel)2009年協助在離岸約兩公里處鑽取該冰核。

該冰核取自「岸冰(fast ice)」,與浮冰不同之處在於,岸冰形成於海岸周圍且不會流動。分析的冰核長約1.1公尺,寬約14公分。

拉努索說,當研究人員分析冰核時發現,塑膠被冰中生長的藻類包圍。「海冰是重要覓食物種的棲息地。磷蝦是食物鏈中的基礎,攝食海冰中的藻類生長。海冰藻類和塑膠有所接觸,不難想像從磷蝦到鯨魚的生物累積效應。」

拉努索說,仍需要進行大量研究來了解塑膠對依賴海冰的物種有何影響。目前尚不清楚塑膠的毒性是否會被磷蝦和以磷蝦為食的鯨魚等其他物種消化破壞。

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與南極研究所學者凱利研究2009年鑽取的南極冰核。照片來源:Anna Kelly/IMAS臉書

「微塑膠在南極海冰中不會沉入深海,而會在海面附近待更久的時間。」凱利說,磷蝦是南極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對食物鏈上游的海洋掠食者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南極大陸的旅遊活動、研究站和海上交通集中在南極半島,南極西部海冰的塑膠污染可能甚至比我們在東部採集的冰核更嚴重。」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