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最多人力 小虎鯨救傷56天順利野放 戰戰兢兢累積成功經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動員最多人力 小虎鯨救傷56天順利野放 戰戰兢兢累積成功經驗

2020年06月2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高雄港區擱淺的小虎鯨(Feresa attenuata)回家了。歷經56天不間斷醫療照護後,恢復活力,體表傷口癒合良好,經海保救援網救援團隊評估後,今(20)一大早從台南安平漁港出發野放。同行人員目睹小虎鯨在海上漂浮良久,直到在野放船準備返航時,小虎鯨開始加速遊動,上午8點30分左右順利回到大海。

野放後的小虎鯨,在海上經過一段時間漂浮流連後,重返大海。海保署提供
野放後的小虎鯨,在海上經過一段時間漂浮流連後,重返大海。海保署提供

4月25日收容救治的小虎鯨,經成大四草緊急搶救站,動員超過2000人次,負責督導現場照顧的成功大學老師王建平提到,這次救援收容是記憶中動員最多人力和精神的一次。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4月成群陸續於高雄港口迷航的小虎鯨,有些幸運脫困、有些因感染而擱淺死亡,雖遭遇各異,但救援團隊始終如一在第一線伸出援手。海保救援網團隊今年度已成功協助5隻活體鯨豚返回大海,都歸功於民眾海洋保育觀念提升,讓海保救援網及時啟動發揮效果。

回顧小虎鯨救援過程,這隻長約2.3公尺的雌性小虎鯨當時被卡在高雄港消波塊上,在剛進入搶救站時,有嗆水狀況,氣孔有大量分泌物,無法自行浮起換氣,肺部明顯發炎,身體多處深度擦傷,左胸鰭後也有一道深達肌肉的傷口,必須24小時由志工下水協助保定。

經過一個多月持續的施打抗生素、灌食、呼吸復健、超音波氣化藥物治療及驅除寄生蟲等醫療措施,小虎鯨終於可以自行游動換氣與漂浮,傷口也癒合良好,經過檢驗各項指數趨於穩定,且小虎鯨身體恢復後,對人類警戒心提升,獸醫師和志工下水進行保定醫療困難度提高,經過團隊獸醫師綜合判斷,決定進行野放。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小虎鯨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海域,常出沒於較深海域,台灣東部及西南海域偶有目擊。屬於海豚科的黑鯨類,因為骨骼外型與俗稱殺人鯨的虎鯨(Orcinus orca)類似而得名,但體型遠比虎鯨小許多,是不同的物種。

小虎鯨原本是攻擊性強的物種,牙齒成圓錐狀,相當具咬與撕裂的能力,在復健和野放的操作中,需要特別注意操作人員安全。因此,野放前先由獸醫師實施鎮定,再搬運上船,前往台南安平外海水深約110米處野放。

小虎鯨野放前先由獸醫師實施鎮定,以吊車搬運上船。圖片來源:海保署
小虎鯨野放前先由獸醫師實施鎮定,以吊車搬運上船。圖片來源:海保署

王浩文表示,此次選擇在台南安平漁港出發野放,主要是就近原則。雖然小虎鯨是在高雄港附近擱淺,而野生動物野放以原地野放的原則,也是基於以動物為核心思考;但回到高雄實在太遠,因此考慮減少路途奔波,而選擇距離四草救傷站最近的安平港,出海到離岸約14海里,選擇較深的海域。

救援團隊特別選擇距離較近的海域施行野放,在離岸14海浬與小虎鯨告別。圖片來源:海保署
救援團隊特別選擇距離較近的海域施行野放,在離岸14海浬與小虎鯨告別。圖片來源:海保署

有點遺憾的是,未及找到合適的標幟為小虎鯨標放。王浩文說,鯨豚的標幟皆為專屬,無法與其他物種共用,國內製作的業者少,大多需靠進口,而每支標幟動輒19、20萬以上,價格昂貴,又因會計科目視為財產、歸為設備費,但是一旦掛到鯨豚身上,就沒有折舊報廢的機會,在鯨豚研究上,成為尚待解決的課題。

海保署再次提醒,若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為了自身以及動物的安全,請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任意處置動物,應趕快撥打海巡「118」專線或通知所在縣市海洋保育主管單位,並盡可能提供詳細地點、時間及敘述動物狀況,才能讓海保救援網專業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

此次救援團隊包括:
海巡署艦隊分署協助支援野放船隻、海巡署南部分署第五岸巡隊第一機動巡邏站協助現場救援、高雄市政府在擱淺現場的支持及後續搶救站物資協助、台南市政府的資訊協助、安平漁港安檢所的人員協助,還有小虎鯨56天收容照護期間,所有辛苦值勤參與醫療的熱血志工們。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