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設生質能源廠 環保署推廚餘多元處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堆肥、設生質能源廠 環保署推廚餘多元處理

2020年08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芊妤報導

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2019)的廚餘產生量近145萬噸。而送進焚化廠的總垃圾中,廚餘就占了超過1/3,這些沒被回收利用的廚餘相當於95萬噸左右。

為了增加廚餘再利用,環保署推廣廚餘快速去化。並預計2024年完成五座生質能源廠,一年可利用23萬噸廚餘來進行沼氣發電。環保署昨(11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廚餘的多元化利用方式,並邀請南投竹山鎮分享廚餘去化製作堆肥的經驗。


環保署昨(11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廚餘的多元化利用方式,並邀請南投竹山鎮分享廚餘去化製作堆肥的經驗。林芊妤 攝

環保署補助地方設置廚餘處理設備 廚餘不只可作堆肥還可發電

環保署表示,目前國內廚餘利用方式主要有三,包含:養豬、製作成堆肥、及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

環保署為加速廚餘去化,自2003年起,陸續補助地方政府設置50座傳統廚餘堆肥廠、50套破碎脫水設施、20套快速堆肥設施及5座生質能源廠。環保署表示,透過相關設施,不僅讓廚餘體積變小、減少異味,還可加快堆肥製作時間,且可利用廚餘產生的沼氣發電,一舉數得。

環境督察總隊技監林左祥說,一般廚餘的含水率約85%,經過破碎脫水設備處理可降至70%,重量也可減少一半。他進一步說明,一般廚餘會發臭問題就來自於含水率過高,如此一來不僅解決處理量體問題,也減輕異味問題。

快速堆肥設施則由於加入菌種分解,可加速堆肥製作,以前需要三個月的製作時間,現在只要數天就能完成,且因為是密閉廠房,所以可減少異味問題。另外因為製作速度加快了,所以可減少土地利用需求。

另,根據行政院核定2017年至2022年的「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環保署預計補助雙北、桃園、高雄、台中等五個地方政府設置生質能源廠,利用廚餘厭氧發酵後產生的沼氣來發電。五座生質能源廠預計2024年可全數完工,一年共可處理23萬噸廚餘,發電量將可供一般民生用電1.1萬戶使用一年。


台中生質能源廠位於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內,目前已開始運轉,預計2023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後每年可處理5萬4000噸廚餘,一年可為台中市政府帶來4539萬元售電收入。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還有超過六成廚餘沒被回收 環保署呼籲民眾響應綠色飲食

竹山鎮長陳東睦分享,竹山鎮用廚餘製作堆肥用來種花,「化廚餘為花朵」,並將草花免費分送給民眾,打造竹山成為美麗花園,也是一種社區總體營造。他並說明,製作堆肥的原料除了廚餘,也會加入樹枝等副資材打成木屑,這些副資材可用來平衡熟廚餘中過多的油脂、鹽份、水份,讓堆肥可真正應用於農業或園藝使用。

環保署表示,國內的廚餘產生量有逐年減緩的趨勢,由2014年190萬噸,到2019年降為144萬噸。然而目前一年的廚餘回收量約只有三成,送入焚化廠的垃圾中仍有超過1/3是廚餘,這些沒有被回收的廚餘仍有近95萬噸。

林左祥強調廚餘要源頭減量,必須靠著民眾惜食減量、綠色飲食,「吃在地、吃全食,吃多少煮多少、點多少」;此外,為增加廚餘的再利用率,環保署也嘗試和從事沼氣發電的養豬場合作,混合廚餘及豬糞尿,一起做共發酵,9月將會開始共同試驗。

 

 

作者

林芊妤

能給的不及自然給我們的。篤信自然的療癒效果可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