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狩獵自主管理」機制於原鄉部落陸續展開,12日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獵人團發出82張獵人證給部落獵人,計畫輔導單位林務局南投林管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保育主管機關也參與這場盛會。
特生中心主秘鄭錫奇表示,永續使用山林資源是獵人和保育單位共同的目標。「最擔心山裡面沒有動物的,其實就是獵人跟我們研究人員。」研究人員看重原民永續利用的智慧,而部落也盼透過現代科學知識,更了解獵場資源。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學習。
全台各地的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皆由原民部落、地方林管處、以及學術輔導團隊共同組成。部落獵人承諾遵守自治自律公約,並回報狩獵情形,為的是建立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治理權利;對於生態保育而言,這將大幅減少黑數,讓公部門能更確實掌握山區生態資源,與在地部落合作提出管理措施。
保育單位與部落攜手合作 永續利用資源目標一致
「希望在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前提下,部落與政府共同管理及守護自然生態,建立互信、互助的夥伴關係。」林務局南投林管處長李政賢於授證典禮中指出,部落自主管理的確實回報相當重要,野生動物資源監測不但是部落自主管理的重要依據,且減少統計黑數,公部門才能掌握實際的生態資源。
他說,長期與東埔部落獵人接觸,感受到族人樂於分享、也有很強的凝聚力,更深刻體會到狩獵文化對布農族而言,是智慧與勇氣的傳承。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則以「一拍即合」形容雙方的合作。
楊嘉棟直言,雖然特生中心就位在南投集集,與東埔部落算是鄰居,但過去卻從未想過有更多的合作,頂多僅是請求獵人協助調查,幫忙找動植物、甚至幫忙搬運器材而已。直到部落展開狩獵自主管理計畫,台北大學助理教授張惠東加入協助部落發展自治機制,才促成雙方合作的契機。
「最擔心山裡面沒有動物的,其實就是獵人跟我們研究人員。」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秘鄭錫奇指出,其實雙方有共同的目標。鄭錫奇回顧,早在30年前,其所屬研究團隊就曾和東埔部落的耆老方有水一起上山,向獵人學習如何從動物排遺、腳印等細節去瞭解生態狀況,「真的跟勇士學到了很多。」鄭錫奇強調,其實特生中心與部落獵人都希望能永續使用山林資源,因此雙方智慧的互補很重要。
研究人員看重原民傳統中永續利用的智慧,然而部落卻因長期被迫遠離獵場,正努力彌補逐漸式微的傳統與信心。同時也盼透過現代化的科技工具與科學研究,能夠更了解獵場資源。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學習,未來特生中心也預計將維護監測器材、統計資料的工作委託部落協助,楊嘉棟相信,將會得到很珍貴的生態資料,作為以後智慧運用山林資源的依據。
《野保法》禁獵近30年 傳統式微 權利返還考驗多
東埔部落獵人方光雄表示,其實現在肉類取得容易,部落對獵獲的需求並不高,但狩獵自主管理是走向部落自治的第一步,未來也一定還會有很多考驗,需要部落拿出智慧解決。
例如東埔部落與鄒族的獵場重疊,經過三次開會協調後,已經取得初步共識,如進出重疊獵場必須告知對方、並承諾不侵擾對方的祖居地等,以互相尊重與合作為原則。而東埔部落過去的部分獵場和玉山國家公園範圍重疊,對族人而言,部落主權不容退讓,但他們願意將重疊的部分劃設為保育區,盼的是動物在保育區內生生不息,能夠外溢到他們的獵場,進而達成雙贏。
「發獵人證絕不等於『開放』了、可以趕盡殺絕,而是傳承。」前來祝賀的久美部落鄒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甘萬德先生表示,狩獵是傳統、是生活也是文化,獵人也還是要守住只取所需的自律原則。鄒族是較早展開原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的部落,目前不但已初步盤點獵場內動植物生態,也重新整理相關的歷史典故。
鄒族獵人協會理事長高德生更提出,阿里山鄒族為了自主管理狩獵花了約10年時間,在過程中,也讓長期以來關係比較敏感的特富野、達邦兩個兄弟大社,藉此機會放下了過去恩怨,願意一起合作。這些都是部落邁向自治將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