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年底,都以隔年公告的方式,定期統計我國每年的環境保護支出狀況、各類污染排放情形、自然資源使用量,並進一步量化自然環境資源的折損,用以觀察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資源所造成耗損。
根據主計處去年12月公布的2019綠色國民所得帳報告,該年自然資源折耗為146.8億元、環境品質質損為439.3億元,二者合計共586.1億元,占GDP的0.31%,與近五年相比波動不大。
然而,《環境資訊中心》分析報告發現,2019年平均每人用水量達284公升、製造垃圾量430公斤,雙雙創下近五年新高,顯示有加強水資源管理、垃圾源頭減量的需要。另外,國人關心的空污,排放總量最高的是家庭類達65萬噸,主要來自非營業用的汽機車等。
政府環保支出逾840億創新高 產業環保支出略降為913億
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統計,政府部門2019年的環保支出達840.6億,創下近五年來新高,較2015年的682.8億成長將近20%,其中365億用在廢棄物處理、162.6億用於水污染防治、104.7億用在空污防治,包含4.4億的溫室氣體減量經費。
同時,2019年的產業部門的環保支出則從2018年919.3億降為913.9億,當中以空氣污染防制支出363.9億元居首,占39.8%,水污染防治263.7億元次之,以業別來看,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最高,環保支出達350.2億元。
此外,2019年民間對政府的環境支付中的污染類(即水污費、空污費、回收清除處理費等)總計255億,也是近五年新高。
空污來源以家庭排放占1/3最高 製造業次之 高雄雲林空品最差
在空氣污染排放上,2019年全年共排放181萬噸空污,較2018年略減1.6%,其中以一氧化碳(CO)58.6萬噸最多,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達53萬噸次之,總懸浮微粒31.2萬噸,三者合計占比達79%。若以地區區別,高屏空品區排放50.3萬噸最高,北部空品區44.6萬噸次之,中部空品區33.8萬噸。
分析空污來源,以家庭排放最高,達65萬噸,占比超過1/3,主要有21.2萬噸的一氧化碳來源包含所有非營業用的汽機車移動污染,另外24.5萬噸的NMHC,來自家戶使用各類噴霧、殺蟲劑、油漆等所產生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等;製造業排放達55.9萬噸次之,占全國空污達30%,特別是空污「鉛」的排放,全國約388噸,製造業就產生355噸。
進一步分析各類製造業,又以基本金屬業排放最多,空污總量約25.2萬噸,其中有21.4萬噸的一氧化碳;化學材料業排放總量6.2萬噸次之,其中有2萬噸的氮氧化物(NOx)。
運輸業空污排放總量為28.5萬噸,排放最高的是氮氧化物達12.1萬噸,佔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四成;而民眾普遍關心的電力業,排放總量約10萬噸,以硫氧化物(SOx)為主,約3.1萬噸,佔全國硫氧化物排放量的36%,僅次於製造業排放量。
此外,若比較台灣本島各縣市空氣品質,空氣品質指標(AQI)高於100(橘色提醒)的站日數比率,以高雄市25%、雲林縣24%、台南市23%三者最高,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天空氣品質不佳。而全國平均的空氣品質雖有改善,但「臭氧」(O3)濃度卻從2015年的29.6ppb,升高到2019年31.4ppb。
水庫淤積率近30%衝擊供水 人均用水量、垃圾製造量創下五年新高
綠色國民所得帳也統計礦產資源的使用狀況,2019年底估計台灣的非金屬礦產(大理石、蛇紋石、石灰石、白雲石)蘊藏量為102.6億噸,開採量約2000萬噸,以大理石的開採為大宗,佔約99%。
能源礦產(天然氣及凝結油)預估存量為295.5萬公秉油當量,開採量約16萬公秉油當量。整體來看,2019年較2018年的能源礦產減少,非金屬礦產則因大理石開採增加而成長5.3%,土石資源開採則配合疏濬政策增加9.7%。
在水資源方面,綠色國民所得帳報告指出,目前全國95座水庫,原設計的總容量為29.3億立方公尺(噸),但2019年底總容量只剩下20.7億噸,淤積量達率達29.5%。報告提到:「近年來高強度降雨增加,導致原水濁度遽增、加上水庫淤積影響,已明顯衝擊供水穩定。」
北部及南部的水資源利用以民生為主,中部地區則以農業使用較為殷切,整體來看,2019年全台水庫供水達70.4億噸,較2018年略微降低1.1億噸;其中生活用水35億噸,占比最高達50%,農業用水32.7億噸次之,工業用水僅約2.6億噸。
2019年全年來看,平均每人的用水量達284公升、製造垃圾量430公斤,紛紛創下近五年新高,顯示有源頭減量的需要;而平均每人用電量為1.1萬度,與往年持平;至於環境保護上的經費,平均每人約花費7400元。
2019年自然資源折耗與環境品質損失達到586億元
綠色國民所得帳特別針對使用量超出成長量、不可再生資源的自然資源,與應削減的環境排放加以計算「自然資源折耗」及「環境品質質損」,其中自然資源折耗以水資源折耗最為嚴重,但因地下水抽取量逐年減緩,折耗也有降低;環境品質質損則是水污染損值最高、空氣污染次之。
2019年因新建工程及拆除工程件數增加,導致全年合計未妥善處理的固體廢棄物處理量上升。固體廢棄物總量來到1億1537萬噸,其中營建廢棄物占比達7成,有6900萬噸是營建剩餘土石方,工業廢棄物約2083萬噸,一般垃圾則約1022萬噸。
整體來看,2019年的自然資源折耗為146.8億元、環境品質質損439.3億元,二者合計共586.1億元,占GDP的0.31%,較2015年的0.38%略低,將其扣除後,2019年我國的綠色GDP為18兆8739億元,較2018年成長3%。
不過,主計處的報告指出,由於環境資源服務價值的評量方法,目前國際間無客觀標準,較難量化,尚處於評估階段,因此如過度漁撈、珊瑚礁盜採、土石流損失、噪音污染、溫室效應等項目,皆未納入現階段綠色國民所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