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委員不聽話?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環評委員不聽話?

2007年05月30日
作者:李光中(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張署長下台,環保署幾項重大開發案件延緩審查,環評攻防再成焦點,環保與開發孰輕孰重爭議不斷,而環評委員成為眾矢之的。有人寄望新署長上台,除去現任「不聽話」的環委,更換為較「聽話」的名單。其實,要當個聽話的環委並不容易,問題在到底該聽誰的話?聽行政院的話!?扁政府任內7年就換了6個閣揆,7年前可以說為了環保不惜停建核四,現在又說環保不能自外於經濟發展,政策和首長變來變去,他們的話能聽嗎?

那麼,聽「民意」的話!?可是重大開發建設計畫常涉及複雜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議題,須要專業評估,一般民眾不易充分知情。以蘇花高為例,雖然大多數的民調都過半數贊成蘇花高,但是,這些「民意」所反映的恐怕比較是多數民眾基於一知半解的偏好,而並非基於對蘇花高在施工前、中、後所可能引發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衝擊的認識,所給予的一種「充分知情的決定(informed decision)」,若以這樣的民意作為決策依據,就太不負責任了。

說到環境、經濟和社會衝擊,那麼過去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結果總該可以聽吧!?理論上是,但實際的審查結果卻未必理想。環評有兩階段的審查設計:若開發計畫經「第一階段」審查後,認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可以要求開發單位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從事更深入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調查,以便環評委員在周全資訊的基礎上,作出智慧的判斷。可是,以近來引發國人廣泛討論的重大爭議案件蘇花高為例,其開發計畫卻在民國89年間環評「第一階段」就審查通過了,也就是說當時並不認為蘇花高「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結果快速通關卻沒有真正省時,爭議和對抗至今愈加嚴重,反而是錯失了及早可以深入評估其各方影響、並容許公眾廣泛討論的機會。嚴格講,當時的環評審查在實質上是不夠週全。

新署長難產,本屆環評委員任期將在今年7月屆滿。不論現任或新任的環評委員是誰,總之,變來變去的政策不可聽,民意也僅能供參考,敬請環評委員們聆聽自己專業的聲音,為每一個案件作出充分知情和智慧的判斷,畢竟每一個環評案件都會留下歷史紀錄,也會影響到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