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藻礁公投進入最後倒數階段,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否要建在桃園,再度引起討論。筆者非生態專家,不欲就三接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程度做太多斷言,但對於三接在桃園興建與否的影響,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建設性的討論素材,以供大眾自行定奪。
在討論三接議題時,必須要認知到的事實是:在2023年(三接預定開始使用的時間)和之後,就是燃煤和燃氣機組的裝置容量來看,有無三接,傳統電廠都可以順利和新建綠能配合。
那麽三接不蓋真正的影響是什麽?是對於加速減煤的潛在限制。要了解這個限制,得先想像2025以後的電力系統運作狀況。
儲氣量增加對電力調度彈性的影響
圖(一)是在不在桃園建三接的情況下,2025以後典型的的台灣夏天的電力調度曲線。在這張圖裡,燃氣的裝置容量是充足的,但因為為了確保緊急狀況發生時安全儲氣量充分,一定週期內可調度燃料會有限制,沒有辦法在綠能發電量較高(殘餘負載較低)的時候保持較高的供電狀態。
如果三接順利建成,2023年以後順利供氣呢?那麽,在同樣燃氣機組裝置容量下,由於一定週期內可以調度的燃料較不受安全儲氣量的限制,燃氣機組就更有機會在殘載較低的時候持續保持較高的供電狀態,進一步削減燃煤的使用量(見圖二)。
(這裡必需要強調的是,兩個情境下電力系統都沒有供電裕度的問題:燃煤燃氣的裝置容量都夠,但燃氣機組在沒有三接的情況下一定週期內可調度燃料可能有額外限制,才會產生上面兩張圖的差異。)
不在桃園建三接的替代方案
現在的藻礁公投連署團體,有提出改在台北港建三接的替代方案,而此方案經中油評估可能在2030年才能成真。假設中油的說法成立(考慮地方民意,這樣的估計不算保守),則不在桃園興建三接,主要的代價是2030年以前的加速減煤能力;若我們選擇不在桃園建三接,就必需加速節能或綠能的推行,才能期望在同一期程中達到同樣的減煤量能。
毫無疑問,綠能或節能減煤,肯定是比燃氣減煤更理想的情況;額外地,在2030年才興建的台北港版本的三接,或許更能參考那時已成常態的高佔比綠能情況,做出更符合長期能源轉型路徑的設計(例如一開始就將綠色氫氣的進口和儲存納入設計考量)。
但任何支持此次藻礁公投的參與者都必須捫心自問,倘若我們真的成功擋下(在桃園的)三接,是否在未來能以同等力道支持綠能建置和節能政策?除了我們必須更積極去讓再生能源有效落地,面對一些地方上不一定於理有據的反綠能抗爭中,我們也不應該再鄉愿地放任關於綠能的錯誤資訊傳遞,在立場上必須更堅定地面對這些反對者,不能再一直尋求政治上最保險、但沒有任何突破性的論述。而晚10年才會完工的台北港版三接,其所面對的碳資產鎖定風險將更高,我們要如何倡議使其能最良好搭配長期能源轉型路徑,也是支持此次公投的人們可以做出額外貢獻的地方。
核四緩不濟急、核二核三延役於法不合 不應納入替代方案討論
最後,有些擁核公投的支持者想在此次討論中偷渡核能議題,但如果從前述三接興建與否的代價來看,核能明顯沒有辦法作為替代方案來討論。
分別在2023年與2025年運轉執照到期的核二和核三,依法已經沒有任何延役可能,現下討論其延役自然沒有意義;至於核四,不論官方還是國外第三方團體的分析,就算現在開始續建,也是2030年代以後才有機會進入台灣的電力系統,但其能否完成的風險,與綠能設置相比,仍然太高;凡此種種,核能顯然已經不是在台灣具有政策討論意義的選項,這是此次藻礁公投的討論中必須嚴肅釐清的重要觀念。我們要嘛加速綠能、節能,要嘛就必須接受一些過渡階段的燃氣設施;眼下已經沒有第三條道路了。
※本文原刊登於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