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藻礁」公投連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各地志工正努力募集連署書,爭取今年8月透過公投扭轉乾坤的機會。
中油公司發新聞稿聲稱:「⋯第三座接收站⋯未新增任何填區⋯」;經濟部臉書也發文力挺中油稱:「⋯只使用18年前已經填地完成的區域建造,不會新增填地,也避開藻礁區域…接收站不在藻礁區,也不影響裸露礁區現況⋯」;並製作廣告宣傳:「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已經不在藻礁區」、「新方案只使用18年前已開發的既有填區」。
中油三接「有」新增填區,絕非僅使用18年前已開發的既有填區
實則,中油三接係由觀塘「工業區」和「工業港」兩案組成。依環評資料:工業港將填海造地約21公頃,設置碼頭海堤長度1688公尺,北防坡堤4280公尺、450公尺,浚挖航道及迴船池,總水域面積913公頃[1] 。
觀塘工業區開發面積23公頃,其中需填海造地之LNG儲槽區13公頃,2003年7月時,填海造地僅初步完成部分海堤及填築約2.5公頃用地[2] ,其餘均是環差通過後,才填開始築。絕非經濟部及中油宣稱的「只使用18年前已經填地完成的區域建造,不會新填地」。而經濟部製作的廣告中,以未來模擬圖加上的工業港碼頭,在環差資料的空照圖中,明顯仍為尚未開發的水域。
況中油曾回復立委陳椒華:三接計畫之沉箱共303座;配合水深及設置位置可概分為16mX16m(14~21m)、16mX25mX(13.5~21m)與25mX25mx(16.5~25m)等形式,若僅使用18年前的既有填區,未新增填地,何須投擲大量巨型沉箱?
中油三接目前方案「仍在藻礁區」,且工程已開始破壞藻礁生態
依相關論文,桃園藻礁地形向海延伸範圍至少5公里[3] 。觀塘工業港環評資料,就計畫區藻礁礁體分佈之調查結果,載明:「本計畫區浚挖範圍皆有礁岩覆蓋,礁岩厚度自0.4~1.2m不等」。中油三接目前方案,顯仍在藻礁區。
況海保署委託海洋大學執行的《109年度藻礁生態系調查計畫案成果報告書》,頁93:「⋯靠近大潭電廠的區塊及大潭藻礁的G1海域北側,或許是受到凸堤效應的影響,潮間帶的積沙漸漸增多,造成很多殼狀珊瑚藻的調查樣區被掩埋。請政府相關單位需要特別注意凸堤效應造成的積沙對造礁殼狀珊瑚藻的生長影響問題,並盡快提出解決之道⋯」。
頁107:「⋯以桃園大潭G1藻礁海域北側藻礁體在2020年2月到2020年5月的變化為例,左圖為具高活力殼狀珊瑚藻的藻礁體(粉紫色部份,2020年2月初),而右圖為被漂沙嚴重覆蓋,失去活力的藻礁體(灰色部份,2020年5月初)⋯」。
可知:工程破壞藻礁生態已是現在進行式。
將天然氣視為重要過渡能源,應更慎選安全場址
經濟部稱:「⋯我們希望提高天然氣發電的占比,因為天然氣發電的排碳量,大約只有燃煤發電的一半,是未來台灣減碳的重要過渡能源⋯」。
惟中油三接選址大潭,還有腹地狹小、海象條件惡劣等問題。縮減開發面積後,原擬設置9座儲槽,目前僅能設置2座儲槽;未來能否增設儲槽,仍屬未定。
早在1994年,中油曾評估桃園觀塘冬季海象不佳、潮差過大,天然氣接收站安全操作日數過短[4] 。2018年7月3日環評委員建議退回時,長期推動燃煤轉燃氣以改善空污問題的莊秉潔教授亦投書指出:「⋯觀塘冬季風浪大,天然氣船進出不易。在2025年,如供氣不順,冬季空污嚴重時,反而需要再啟動老舊台中燃煤電廠⋯」呼籲遷址[5] 。
2020年3月及11月中油三接工程開始後,因海象條件不佳,工作船兩度擱淺[6] 。其中一次還刮除0.58公頃大面積藻礁、最深處50公分[7] ,相當於500年至1000年的生態積累。更數度將船舶開到台北港避風浪[8] 。政府若將天然氣視為「重要過渡能源」,更不該將接收站蓋在海象條件惡劣的大潭海域。
中油三接未來閒置率高,應重新檢視開發必要性及場址
天然氣碳排放量雖較燃煤少,但屬會排碳的化石能源,經濟部亦以「過渡能源」稱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4條已明訂定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目標;為趕上國際,政府未來可能進一步推動碳中和[9]。能源政策短期「增氣減煤」,長期勢必面對「煤氣雙減」的壓力。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在《第三接收站替代方案對能源轉型影響》曾分析:「⋯若達到法定減碳目標時,2050年時將有4成左右的接收站處於閒置狀態。若要達到碳中和目標時,2035年時接收站的閒置率就會達到4成,2050年時則會到6成。在此閒置率下,則代表未來十年間擴建的天然氣接收站,其使用約十年後,將有高比例處於閒置狀態,難以達到其成本回收年限需求。在此情形下,更應要慎選天然氣接收站的設置地點,以對生態衝擊最小化為選址準則⋯」。2019年6月中研院《台灣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亦曾建議:「以低碳經濟之觀點,全面檢視現行與規劃中的能源基礎設施(包括火力電廠、天然氣接受站⋯)之妥適性,以降低或避免擱置資產」。
中油三接未來閒置率高,應重新檢視設置地點之妥適性,甚至設置必要性。
中油三接對供電影響不大,不應犧牲千年藻礁
目前大潭電廠在中油三接尚未開始供氣的狀況下,透過海管自台中接收站供氣,已有7部機組運轉中[10] 。其中,大潭7號機目前為單循環機組,未來將改為利用廢熱回收增加發電量的複循環機組,並預估在2022年6月先停機,同時8號機上線遞補;2023年6月9號機上線、2024年6月新7號機上線。可知中油三接應僅影響大潭9號機及新7號機兩部機組的用氣需求。
中油三接若無法及時供氣,依台電估計約影響備用容量率2.4%[11]。而經濟部考量GDP、未來大型投資方案及台商回流政策、車輛電動化及氣溫變化等影響因素後,預估2025年備用容量率17.1%,超過目標值15%。縱三接因遷址無法順利供氣,造成備用容量率無法達標,亦僅較目標值略低0.3%(17.1-2.4=14.7;15-14.7=0.3)。而2014年至2018年之備用容量率分別為:14.7%、11.5%、10.4%、9.8%、10%,均曾低於目標值;2019年、2020年則超過目標值,分別為16.8%、16.4%[12]。
「備用容量率」為每年「備用容量」占每年「尖峰負載」之百分比,備用容量率愈大,系統供電愈可靠,但投資愈大,供電成本也愈高;反之,則可靠度下降。備用容量率並非越高越好,過高的備用容量率,會造成資源浪費。監察院過去曾就經濟部於預估之備用容量率已逾目標之情況下,仍核准新設民營電廠,糾正經濟部及台電[13]。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曾指出:台灣一年8000多小時中,僅約200小時是尖峰用電,沒必要為了這2.5%的尖峰用電,蓋新的發電廠,要想辦法透過儲能、節能或需量反應等方式,解決少數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14] 。
尖峰用電一年只佔2.5%的時間,0.3%的備用容量差距目標差距,一定有其他不須犧牲藻礁的方式可以解決。
參考資料
[1]桃園市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版),頁4-18、4-20
[2]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頁4-2、4-17、4-22
[3]林尚瑩,桃園外海近海海床的地形與地貌,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59頁:「⋯在側掃聲納影像中的右側區幾乎為藻礁地形,向海延伸的範圍至少5公里⋯」
[4]2004年7月28日,自由時報,〈東鼎投資案 已到解密時刻〉
[5]2018年7月7日,蘋果日報,莊秉潔,〈觀塘站失敗 是能源轉型好的開始〉
[6]2020年11月23日,環境資訊電子報,〈中油三接再傳工作船擱淺 大潭藻礁、珊瑚損傷不明〉
[7]陳昭倫/中油三接工作船擱淺大潭藻礁G1區:藻礁與柴山多杯孔珊瑚損害調查日記
[8]2020年7月9日,「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東坪8號擱淺事件因應對策」專案小組初審會議紀錄意見回覆說明對照表
[9]2021年2月19日,環境資訊電子報,〈減碳目標落後國際 賴清德:台灣無法迴避2050碳中和〉
[10]台電網站
[11]2020年12月15日,「三接遷址是否更有利能源轉型與溫室氣體減量公聽會」台電公司總經理鍾炳利發言
[12]台電網站/電源開發規劃/備用容量率之說明
[13]監察院「101財正0017」糾正案文
[14]2020年12月10日,自由時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全年尖峰僅2百小時 調度才是關鍵〉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