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拚紓困 歐、美、中三國綠色振興政策比一比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舉國拚紓困 歐、美、中三國綠色振興政策比一比

2021年04月22日
文:山姆·摩根(自由撰稿人)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促使布魯塞爾、華盛頓和北京投資於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各國綠色振興政策相比如何?

作為疫後復蘇計劃一部分,美國有意大力投資風力發電。圖片來源:Daniel Stolle /中外對話

歐洲各國目前正在對各自的振興計劃進行最後的完善。它們將把這些計劃提交給歐盟委員會,以便在8000億歐元的資金中分到一份。

布魯塞爾的官員告訴各國政府,不要提交「購物清單」式的計劃給停滯計劃尋找資金,而是草擬長期規劃,以綠色和數字友好型永續措施為重,如改善寬頻覆蓋、建設彈性電網和改善鐵路連接等。

8000億歐元中的很大一部分將以撥款的形式提供,其餘則是貸款。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歐盟委員會將密切關注其用途,以確保其符合歐盟的綠色議程。

在美國,新任總統拜登的第一項重大勝利是一項1.9萬億美元的武肺紓困法案獲得通過。該法案旨在重啟美國經濟運勢,並為一項更大的計劃奠定基礎。

拜登的救助法案並沒有明確提出將推動氣候行動作為目標,但確實彰顯了他承諾將綠色政策作為其任期核心的一些特徵,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就是第一步。後續法案「美國就業計劃」(the American Jobs Plan)則要雄心勃勃得多,並且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氣候行動投資之一。然而,由於國會的分裂,導致它面臨著被嚴重削弱的威脅,因而只有一部分可能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中國卻更多地走在一條「一切照舊」的軌道上,部分原因是因為它較早地擺脫了疫情最嚴重的影響。然而,有跡象表明,新冠疫情可能已經略微加快了北京的綠色政策制定。

美、歐、中三者將基礎建設作為擺脫疫情導致經濟衰退的焦點,在積極發展液化天然氣等高碳排產業和發展更加綠色和永續經濟之間搖擺。

4月22日至23日地球日拜登主持的線上氣候峰會將是北京、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第一次有機會將近期的劍拔弩張放在一邊,在更中立氣氛下舉行會晤。此次峰會期間,三方各自的疫情應對措施將成為討論背景的一部分。

流動性至關重要

氣候智庫E3G和德國伍珀塔爾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對當下的振興計劃進行了盤點。結果顯示,在促進乾淨交通運輸方面,歐洲各國政府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金。

如何花這筆錢是一個分歧很大的問題:義大利的聯合政府之所以崩潰,就是因為圍繞支出輕重緩急的爭吵,目前他們正在對支出計劃重新進行評估。

E3G的費利克斯·海爾曼(Felix Heilmann)說,在現有的計劃中,交通「在綠色振興支出的問題上是一個比較矛盾的部門。」他指出,葡萄牙已經因為將公路網升級列入其振興支出願望清單而受到批評。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非政府組織督促義大利新政府「不要在化石燃料上花一歐元」,而應將重點放在電氣化上,但乾淨交通運輸組織「運輸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維羅尼卡·阿涅利斯(Veronica Aneris)稱,目前尚未公佈的計劃遠遠不夠。

她告訴中外對話,義大利的計劃「對城市交通運輸的關注微乎其微,而這正是大部分(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的源頭」,並且該計劃還「沒有關注汽車行業的綠色與公正轉型。」

拜登的新冠紓困法案在大眾運輸方面投入巨大,留出了大約300億美元來支持各運輸機構,其中10億美元被留給了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美國交通排放規模巨大,而且良好運行的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減少對造成污染的私家車的依賴。

根據美國政府的數據,2019年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65.77億噸,其中交通運輸部門的排放佔28%。

來自一家大眾運輸基金會「運輸中心」(TransitCenter)的專家本·弗萊德(Ben Fried)告訴中外對話:「沒有(經濟刺激法案),許多運輸機構都陷入了長期衰退,」法案將幫助許多機構生存到2023年。然而,弗萊德警告說,目前的法案「更多的是平衡運輸機構的預算,而不是進行系統性改革。」他還補充說,任何用於電氣化等氣候友好方案的資金都將來自拜登尚未獲得批准的基礎設施計劃——美國就業計劃。

的確,美國就業計劃為充電樁、更環保的校車等各個領域投入1740億美元,並且還著重強調電動汽車的本土生產。


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美國洛杉磯的工廠。圖片來源:Yang Lei / Alamy

歐盟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者,並且也面臨著同樣大的交通問題。而且,與能源等其他行業不同的是,它的交通排放量正在增長。這主要歸因於道路交通,因為電池等替代技術尚未對排放數字產生絕對影響。

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鉅資,主要是為了提振受疫情影響而低迷的經濟。中國先是在去年提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接著又在今年2月公佈了規劃多年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然而,氣候智庫Ember的資深電力政策分析師楊木易認為,與其他危機後年份相比,中國的基礎設施支出實際上有所下降,2020年的增長率僅為0.9%,低於2019年的3.8%,更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後2009年的44.3%

就氣候而言,新的交通計劃是好壞參半。到2035年,中國的鐵路網將從目前的14萬公里增加到2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圈。不過,中國政府還希望新建162個機場,使中國的機場總數達到400個。考慮到航空業對環境的巨大影響,這可能抵消鐵路擴張帶來的所有益處。

打造基礎

拜登目前的救助計劃包括為地方和州政府提供3500億美元,表面上是為了幫助它們填補疫情造成的預算缺口。

這為改善供水系統、寬帶網絡、污水管道等基礎設施打開了大門。近年來,許多基礎設施都遭遇了資金短缺,新的投資應該有助於它們達到規範要求。

供水系統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儘管拜登的計劃沒有明確表示將提供氣候適應資金,但地方政府會把這筆資金用在這一方面。

智庫E3G的美國氣候政策專家奧爾登·邁耶(Alden Meyer)指出,別的不說,這3500億美元將使地方政府能夠穩住陣腳,恢復日常事務,在許多情況下,其中就包括氣候行動。

邁耶解釋說:「這筆錢將大大緩解財政壓力,而財政壓力過去經常意味著削弱氣候政策。這減輕了政府削減非必要計劃、只專注於應急服務的壓力。”

大規模的電力部門脫碳支出仍有待通過美國就業計劃提供,但該計劃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它在國會遇到多大阻力,因為一些擬議的政策變化將威脅到化石能源行業的傳統就業機會。

白宮也在3月份表示有意大力投資風力發電

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前特別顧問傑森·博道夫(Jason Bordoff)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上撰文稱,「隨著經濟陷入疫情的深淵,(政府)在這些新能源領域發揮領導作用可以刺激就業大幅增長。」

相比之下,歐盟8000億歐元的振興基金則堅持,各國政府申請資金時必須考慮到氣候適應等因素。要想基金申請獲得批准,一個可靠方法就是專款專用,將錢用在改善脆弱的基礎設施或建築物翻新上。


建築物的翻新將是歐洲實現低碳化的關鍵,圖為法國巴黎的工人正在改造提升外牆的保溫性能。圖片來源:Alamy

建築消耗了歐盟近40%的能源供應,造成的排放量佔比也差不多,因此歐盟委員會迫切希望各國政府花巨資改造辦公樓和住宅,提高建築能效。

負責氣候行動的歐盟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宣布一項旨在在未來十年翻修數千萬棟建築的新計劃時表示,「如果我們想重建得更好,就需要更好的建築。」

在乾淨能源方面,歐盟委員會還希望有投資於再生能源計劃。然而,一些歐盟成員國希望將復蘇資金用於天然氣和核能。

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走廊上,人們不斷爭論的是哪些技術應該或不應該被歸為有資格獲得公共資金的低排放能源。這場爭論不會很快結束,因為有關永續金融標準的談判仍在持續

中國已經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但在新的「五年規劃」中卻並沒有多少落實這一目標所需措施的實質性內容。能源專家堅持認為,中國正在開始實施的排放交易等措施將是必要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今年在綠色能源產出方面表現不一。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今年頭兩個月,中國新增發電裝機1600萬瓩,其中一半是再生能源,但新增煤電裝機仍超過了300萬瓩。

楊木易指出,2020年「中國綠色產業發展步伐沒有停止,一系列新興綠色產業取得長足發展。」

這其中包括太陽光電系統和風電的創紀錄增長,2020年增幅高達5400萬瓩。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產量同比增長超過20%

最終,由於資金分配過程複雜,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刺激帶來氣候友好型複甦的機會可能有限。中國有更大的餘地改變路徑,這只是一個它將何時、以及是否會發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