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3月11日閉幕的全國「兩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綱要。作為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出爐的第一份五年規劃,其中的氣候能源目標在今年廣受國內外關注。海洋是氣候之外另一個具有超越國家邊界的深遠影響的領域,在這份新的規劃綱要中,海洋專章中的諸多描述表明中國將在海洋領域向外拓展生態環保理念。
「人海和諧、合作共贏,推進海洋生態保護」這些描述出現在海洋專章的前言裡,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這個位置的措辭還側重於發展海洋經濟和開發海洋資源。一個引人矚目的改變是今年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永續遠洋漁業」,而五年前描述為「發展遠洋漁業」。
中國在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發展遠洋捕撈」,此後中國遠洋捕撈能力快速增長,遠洋漁船數量在世界遙遙領先,作業海域已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海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極海域,中國船隊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捕撈活動(IUU)也引起了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去年,中國首次宣佈在公海自主禁漁,接下來將如何部署「永續」的遠洋漁業引人遐想,正在制定的「十四五」漁業發展專項規劃將提供更多答案。
在國際關係上,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維護海洋權益」,「十四五」則變被動為主動,提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秩序」,尋求發展「藍色夥伴關係」、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環境法中心主任副教授劉能冶分析,「中國過去更關注與沿岸國的合作,隨著中國在遠洋漁業、造船業等海洋產業中能力的增長,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也隨著經驗而增長,這種表達的轉變可以說是『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化。」
在極地治理上,綱要提出要在建設北極「冰上絲綢之路」,同時提高參與南極保護和利用能力。中國在2017年首次舉辦南極條約協商會議,2018年發布北極政策白皮書,在劉能冶看來,這是中國參與極地治理的標誌性事件。他說在極地尤其是南極治理上,國際上一種聲音是強調保護,而中國是強調保護與利用的平衡,他認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表述是對過去幾年中國南北極政策的平穩延伸。
在海洋環境治理上,今年的綱要提出要深化與沿海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保護與科研上的合作,加強深海戰略性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評價。
而在家門口,中國將加碼對入海污染物的控制。綱要提出建立「陸海統籌」機制,將入海河流流域、河口與近岸海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擴大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範圍,保障入海河流斷面水質。這些工作的最終成效需體現為近海環境和生態的改善,未來5年,中國生態環境部將以一個叫做「美麗海灣」的全國性創建活動進行評價。除了水質改善,它還關注海灣內物種及其生態環境的恢復,以及自然岸線和濕地的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目前正在制定中,這是該領域首份專項五年規劃,據中國生態環境部透露,「美麗海灣」將是其中的總體目標,計劃到2035年全國1467個海灣都能建成「美麗海灣」。國內海域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對世界海洋的一種貢獻。
有產業評論認為,相比「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表述,今年的綱要透露出中國從關注國內海洋管理轉向承擔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未來五年,這種轉變的進展將受到來自全球的關注。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