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電掀能源佈局討論 重啟核四、三接、儲能各有表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停電掀能源佈局討論 重啟核四、三接、儲能各有表述

2021年05月14日
整理:李蘇竣(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513大停電影響全台400萬戶,也掀起一波能源議題討論高峰,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認為,備轉容量不足才導致停電,應啟用核四投入發電。地球公民基金會則回應,電網故障與發電設備無關,擁核人士藉此混淆視聽。

此外,也有將北部停電歸咎於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蓋不成的說法,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對此表示,單一電網之下,任何大型電廠跳脫都可能造成全台停電,分散式的電網管理才是重點。另有學者分析指出,除了分散式管理,加強建立儲能系統也可避免停電。


興達電廠4機組跳脫,全台分區停電。民眾提供

全台停電 蔡英文強調「不是缺電」 陳其邁主張加速燃氣機組

台電說明指出,513全台大停電除了匯流排故障屬人為疏失,還有包含用電預測失準、多部機組大修以及再生能源發電不如預期在內等多個因素影響,才導致停電事故。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長王美花及台電都為此向全民道歉,也讓外界紛紛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大停電。

立委洪申翰在臉書上指出,電力輸送有發電、輸電、配電三個階段,13日是輸電配電的電網故障,瞬間減少一部分電力,為了穩定電網,以停限電方式穩住電壓頻率,讓電力系統逐漸恢復。他強調,此次事件呈現電網風險管理設計的問題,由於當天用電尖峰時段的備轉容量應有超過3500MW,已超過興達電廠跳脫的約2000MW,所以不是缺電問題。

高雄市長陳其邁則在今天(14日)表示,南電北送對高雄民眾非常不公平,此次事件凸顯區域電力的平衡與電網建構有待努力,若台中燃氣或台北燃氣機組能趕上,未來再遇上類似事件,電力恢復會較快,因此他強烈主張,台電加速燃氣機組速度,增加電量來淘汰燃煤機組。

此外,陳其邁也表示,昨日興達電廠2部燃煤及2部燃氣機組跳脫,其中燃氣很快恢復,但燃煤速度沒那麼快,所以綠能增加電量應該用來減煤,才不會造成電力失衡,設施一故障就引起全台連鎖反應。

黃士修:重啟核四唯一解 環團打臉「根本不是選項」 

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則表示,不論是2017年的815大停電,還是這次興達跳機事故,都是無法避免的意外事故。但應將重點放在跳機後的因應措施,核四額定容量2700MW,超出這次興達跳脫的1900MW,如果核四能供電,補足備轉容量,無論發生什麼電網故障或是電廠跳機,影響範圍都不會這麼大。

黃士修強調,發電機組不夠用,就叫缺電,應重啟核四。


黃士修呼籲重啟核四補足發電缺口。資料照。陳文姿攝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停電原因是「電送不出去」,無關電夠不夠。當輸電端出現故障,電力系統就會執行低頻卸載機制,切斷部分供電,維持電力穩定,避免造成進一步損害。此外,若電力系統未達供需平衡,搶通後可能會再次跳電,所以用電端也必須輪流限電,穩定供需兩端的電壓。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遇到緊急狀況、急需恢復供電時,需要能快速發電的機組配合,天然氣機組只要1到4個小時就能從零到滿載,而核電設備從開機到發電滿載需要兩天的時間,根本不該作為應變選項,呼籲擁核人士勿拿核四跟停電來移花接木、混淆視聽。

蓋三接供北部用電?  潘忠政:單一電網怎麼蓋都有風險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指出,南電北送的風險極高,容不下任何環節出錯,應盡速興建三接、讓大潭電廠新機組運轉,北部有燃氣發電機組,就可加速中南部減煤,讓不少網友附議,主張建設三接,讓北部用電自給自足。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今發布聲明表示,2017年815全台大停電事故,當時是北部的桃園大潭電廠停機引起,而這次是南部電廠停機,可見不論事發在南北電廠,都會造成全台縣市分區停電。

聲明指出,因台灣電網為單一電網,只要一個集中式發電的超大型電廠跳機,過高比例的電力一時無法輸出,全台用電戶就都會受影響。

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呼籲,台灣不缺電,政府一味地在單一電網下建設集中式發電廠,只會造成更多危機。應立即建立分散電源及分散式電網,並落實輸配電管理。


大潭電廠。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電網韌性不足 學者建議加強儲能系統、分散式能源系統

中興大學教授、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投書媒體指出,台電必須大刀闊斧展開改革,拋下強調供給面的電源開發思維,加強變電所與輸配電端的設備品質維護,並以「配電」為核心,布建分散式能量,減少超高壓變電所及電網的擴充,將重心放在電力需求面的管理。

目前政府規劃2025年達成590MW儲能系統容量,但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分析指出,現階段要以燃氣機組替代燃煤機組,會讓可快速起停的機組減少,政府應著重於儲能方面的布局,可更快提升調頻備轉能力,未來面對規模小一點的跳機事件,就可以確保供電穩定。


台南鹽田光電站空照圖,右下角空間將設置15MW儲能系統。圖片來源:經濟部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簡樂仁也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指出,除了從電源端增加機組、增加備轉,也可從輸配電端著手,建立需量反應機制,或是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新增儲能設備,增強電網的韌性後,可以更彈性的應對風險與加快復電速度。

根據自由時報,中央大學資電學院院長林法正表示,若台灣能建立幾百MW的儲能系統,就能避免這次停電事故,但目前台灣的儲能系統僅有10~20MW。此外,水力發電也可以協助解決問題,因水力發電具有「瞬間啟動」特性,適合救援這類情況,如日月潭水庫與德基水庫能提供2~3GW的電力,無奈因近期旱象無法發電。

大家討論的「備轉容量」是什麼? 學者:就像「買保險」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表示,昨晚因為少了興達電廠的2.2GW電力,夜間用電尖峰時備轉容量不到10%,台電只好祭出限電措施,等興達恢復併網才正常供電。這顯示「備轉容量」不足的問題,因無法及時補足損失的2.2GW電力,才會需要分區限電。

針對台電及經濟部昨日說明復電作業時,指出故障的燃煤及燃氣機組從併聯到滿載分別需要6小時及2小時,備轉機組也無法快速反映,氣候先鋒者聯盟楊家法表示,備轉機組不該「晾在一旁」休息,如果機組啟動需要2小時、4小時,根本不能算是備轉容量。

另外,張簡樂仁說明,「備轉容量」的機制可以理解為「買保險」的概念,有很大量的備轉容量或快速備轉機組,或許可以更快復電,但無法避免停電事故。他進一步說明,備轉有分快速備轉與慢速備轉,快速備轉指的是可以立即連上電網的發電機組,例如已在待機的機組、水力機組,慢速備轉則是指在需要時可以啟動支援電網的機組,這類機組需要經過啟動、熱機、升載等過程。台電網站上的「備轉容量」,便是這兩類機組的總和。

張簡樂仁認為,不論是815大停電,或是這次的513事件,都不是「備轉容量」規模的問題,因為頻率快速下降,導致必須切離負載,以避免更大連鎖效應,無論再快速的機組都不足以應付。

更大的備轉容量或快速備轉機組,或許可以能夠更快復電。不過張簡樂仁提醒,「買保險」需要付出高額成本,台灣應該思考是否有必要為了偶發事件,付出高額的費用,以應付長期待機的機組,或是增建新的發電機組。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