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1:國際紙漿漲價 環署調降回收處理補貼費率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消費型態改變,外送、外帶成為主流,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次性餐具的用量更快速地攀升,其中以紙餐具佔大宗。
紙容器為公告應回收項目之一,為了提升紙餐具的回收量,環保署長期運用回收基金補貼,確保回收處理業者獲得合理收益,回收量及回收率近年也確實大幅上升,環保署上月公布2020年的統計數據,紙餐具回收率高達89%、回收量近16萬噸,創下歷年新高。
然而國際紙漿價格近期因疫情大漲,已從去年六月的0.61美元/公斤,上漲到今年六月的0.96美元/公斤,漲幅近六成。環保署決定調降紙餐具回收處理補貼費率,理由是避免回收處理業者在紙價大漲之下,獲得超額利潤。
消息出來後,中華民國資源回收推廣協會等三大公協會聯合呼籲暫緩,表示調降補貼費率將影響紙餐具的回收量。此外,全國正值疫情三級警戒,紙容器使用量爆增、回收處理業人力短缺、成本驟升,若無合理補貼,將面臨無人願意回收處理。
對此,環保署表示將分階段緩衝實施調降費率,第一階段(6月4日至7月31日止)由原本的7.25元/公斤,調降至6.54元/公斤;第二階段(8月1日起)再調降至5.69元/公斤,總降幅達21.5%。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顏旭明受訪指出,在國際紙價大漲、業者利潤提升時,調降補貼費率才能使回收基金的長久、穩定運作,「否則(紙漿)價格低時就沒有子彈了。」
環署:費率調降是否影響回收率 仍有待觀察
顏旭明解釋,環保署提供補貼費率的對象包含「回收商」及「處理商」兩端,本次調降較多的是處理商的補貼費率,從原來的2元/公斤下調至0.89元/公斤,降幅達55.5%;回收商的補貼費率調降較少,從原來的5.25元/公斤下調至4.8元/公斤,降幅約8.5%。
環保署的回收基金自1998年開始運作,以紙餐具為例,紙餐具的上游製造商需繳交一筆費用作為回收基金,環保署再透過補貼機制,輔導下游處理業者將紙餐具製成可再利用的商品(紙漿),並以較高的收購價格,鼓勵中間的回收業者收取更多紙餐具,以減少紙餐具淪為一般垃圾進入焚化體系。
顏旭明表示,對於處理商而言,紙漿價格提升的幅度遠大於調降的補貼費率,因此處理商也都認同本次調降,並表示將慎重考慮提高對回收商收購紙餐具的價格,「處理商在紙漿利潤好的時後,當然會願意提供回收商比較好的收購價,以增加回收量。」如此一來,便能把回收商因補貼費率調降而減少的利潤補回來。
顏旭明表示,調降補貼費率是否會影響到紙餐具的回收量與回收率仍有待觀察,將來費率也將隨時滾動式調整。
對此,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撰文批評,調降費率的真正原因,是許多地下紙容器製造業者長期逃漏、未依法繳費,導致回收基金虧損。他強調,環保署應找出非法短繳業者,不應讓合法業者替非法負擔成本,讓劣幣逐良幣。
影響2:紙餐具產生量逐年上升? 環署未公開實際數字 遭批不透明
我國紙餐具回收率往年一直不理想,2018年還只有31%,2019年暴增至77%。環署說法是補助獎勵回收、調高回收處理補貼費率等措施發揮作用,更訂下2020年紙餐具回收率達九成的目標,儘管最後統計出來是89%,美好的數據也招來外界質疑。
關鍵在於,我國紙餐具及各類免洗餐具的年產生量仍是未知,環保署目前沒有建立確切的業務統計數據。「環保署很會美化數字,」謝和霖曾這麼批評。他指出,環保署拿不出紙容器使用總量,回收率怎麼算出來的,將始終成謎。
記者依照回收基管會提供的回收率計算公式[1],回推得出,紙餐具用量近5年來應成長了6倍之多。
對此,環保署廢管處簡任技正李宜樺表示,相關統計方式仍有探討的空間,但紙餐具的實際上產生量應不至於增加這麼多。
李宜樺坦言,廢管處確實應掌握產生量等背景資料。廢管處也在去年開始透過向餐飲業者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嘗試推估一次性餐具的產生量,「現在只有初步結果,仍在與統計專家做多方確認,等我們對數據有把握時就會公開。」(續看下篇)
註釋
[1] 過去外界對於環保署回收率的計算方式提出諸多質疑,對此回收基管會於去年公布紙餐具回收率的計算方式如下:
- 回收量=修正回收量+未認證回收量(紙餐具僅採修正回收量)
- 修正回收量:實際進處理場容器重量(進場量-含水量-雜質量)
- 回收率=回收量/產生量
- 產生量:廢棄量與修正營業量取最大值
- 修正營業量:申報營業量+查核短漏量
- 廢棄量:回收量+未回收量
- 未回收量:生活垃圾處理量(乾基)X 廢紙餐具佔生活垃圾(乾基)之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