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日本北海道都可以看到鄂霍次克海的流冰,它不但美麗,而且底部有浮游生物,還從北方的海洋帶來營養。然而因為暖化的關係,流冰的數量減少,有時甚至看不到。於是,日本一家玻璃工房「流冰玻璃館」,以廢棄燈管作為原料,減少碳排,為暖化問題盡心。
「流冰玻璃館」,顧名思義,即是希望能夠把流冰、雪、冰等等,用玻璃作品表現出來。把大自然生成的,這些美麗事物的模樣,永遠留存下來。作品的原料取自廢棄的、經過無毒處理的日光燈管,稱為「Eco-Pirika」。字首是常見的環保字眼,字尾出自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族的語言,意思是「正確」、「美麗」。
經營「流冰玻璃館」的是軍司昇和軍司知恵子夫婦,前者是工房裡製作玻璃藝品的總師傅。軍司昇之所以走上玻璃鑄造這條路,要從學生時代說起。當時家裡收掉小生意,要他自己思考出路,而他喜歡漁夫、花農、刀匠等,需要親手製作的職業。
父親又推薦他看一本用石頭做出城堡的故事書,於是志願更加明確,希望是製作作品的行業,就去觀摩陶藝。然後偶然地接觸到玻璃鑄造的工藝,而且第一眼看到就想起北海道網走的流冰,想用玻璃做出流冰的風景。
在和觀摩的玻璃工房商量之後,軍司昇到專門學校裡學習玻璃鑄造,剛開始對相關技術很有興趣,但第二年就感到矛盾。鑄造美麗的玻璃,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這和自己最初的發心相違背。原本投入玻璃工藝的動機,是有感於流冰因暖化而逐年減少,是為了環保而作,如果過程中製造大量碳排,等於捨本逐末。
因為這樣,每當其他學員快樂地做玻璃鑄造,軍司昇看了卻感到痛苦,變得做不出作品來。於是他開始研究燒窯的熱效率問題,自己一個人開始研讀工學書籍,去講究燒窯的玻璃工房觀摩拜師等等。最後研發出熱效率高、節省燃料的玻璃燒窯模型。心中的矛盾才得以解放。
畢業後,軍司昇又到沖繩的玻璃工廠學習原料方面的事情。在那裡,人們回收美軍丟掉的可樂玻璃瓶來製作玻璃藝品。而因為可樂瓶會殘留細微的泡泡,不是純粹好用的原料,但工廠的人反過來利用這一點,做出有海浪泡泡感覺的玻璃藝品。從中學習到巧妙利用廢棄物的精神。
另一方面,在思考原料的過程中,軍司昇發現到,可樂瓶的融點高,很耗燃料。反過來說,廢棄日光燈管質地均勻而融點低,是相對節能的可回收資源。就這樣,軍司昇才回到北海道,製作有環保意義的玻璃藝品。
儘管「流冰玻璃館」2010年剛開幕時,不被人們理解,為何要對作品賦予環境意義。直到近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逐漸為人所知,「流冰玻璃館」也才日漸受到注意,成為人們在欣賞玻璃藝品之餘,同時學習暖化問題與永續利用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