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淨零碳排」疫苗AZ、嬌生 看化工與製藥業如何迎戰氣候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從「淨零碳排」疫苗AZ、嬌生 看化工與製藥業如何迎戰氣候危機

2021年07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編譯;許祖菱 審校

今年6月七大工業國(G7)領袖峰會承諾,將促使化學與石化等工業部門達到去碳化目標。以往的化學產業出於獲利考量,距離永續轉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近期在投資人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之下,也逐漸出現曙光。

像是因為COVID-19疫情備受關注的製藥業,就開始陸續朝向永續方向轉型,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宣布要在2025年之前達到自身營運淨零碳排、2030年之前整體價值鏈負碳排;美國藥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也宣布要在2045年,整體價值鏈達到淨零碳排;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則以2030年達碳中和為目標。

越來越多製藥公司開始轉型成更永續的企業。圖為輝瑞/BNT(左)與AZ(右)疫苗。圖片來源:Arne Müseler(CC-BY-SA-3.0)

巴斯夫、拜耳集團帶頭 化工業積極朝減碳目標邁進

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化學產業在2018年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達8.8億噸,而且還在持續上升中。2017年,歐盟(包含英國)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41億噸。企業已經認知到,單是提升效率還不夠,而更需朝向再生能源轉型。

例如,化工業龍頭巴斯夫集團(BASF)在今年3月設定了新的目標——在2030年以前,將集團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也就是從2190萬噸減少到1640萬噸。而巴斯夫也將透過投資風力發電,積極向再生能源轉型。


不只傳統工業,化工與製藥業也須加緊腳步,設定去碳化目標,以阻止升溫達最危險等級。圖片來源:Marcin Jozwiak /Pexels

化學大廠拜耳集團(Bayer)則承諾,要在2029年將該企業能直接控制的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1](scope1 & scope2 emissions),從2019年的376萬噸減少至218萬噸。

拜耳集團的範疇一排放量包括廠房與汽車使用的燃料,而範疇二排放量則來自該企業所購電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拜耳集團預期,其中有2/3的減排量都將來自於能源轉型,未來該集團所購電力將全部來自再生能源。至於剩下的減排量,則會透過增加能源效率與改用替代燃料達成。

然而,企業要如何知道他們設定的減排目標,是否有助於達成《巴黎協定》——將升溫控制在2°C,或更理想的1.5°C以下的目標呢?

SBTi符合氣候科學的減排目標 全球上百間企業響應

包含拜耳在內的上百家企業,都參與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簡稱SBTi)」。SBTi是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與非營利組織CDP(碳揭露計畫)所共同提出,目的是協助企業以符合氣候科學的方法,訂定可以確實達成升溫控制的減排目標。此外,SBTi也會邀請專家審查企業所提出的目標。

早期化工業相信自己的產品能為氣候變遷帶來正面效益。在世界資源研究所負責SBTi技術發展工作的亞丁(Nate Aden)說,「SBTi推出的頭幾年,化工業堅持不訂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除非他們可以因為減排獲利。」

最後是日本的住友商事(Sumitomo)和積水化學工業(Sekisui)株式會社率先加入,其他化工公司才紛紛參與SBTi。目前總共42家化工企業參與,其中15家訂定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已通過審核;製藥與生技業則有39家企業加入SBTi,有28家企業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通過審核。

企業在參與SBTi時,可以將目標設定在「控制升溫不超過2°C」、「控制升溫低於2°C(Well-below 2°C)」、「控制升溫不超過1.5°C」等類別。

此外,企業也可以選擇是否簽署更具野心的「1.5°C企業目標」(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也就是除了控制升溫不超過1.5°C之外,還需承諾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截至7月23日為止,全球共有665家企業加入「1.5°C企業目標」,總市值達13兆美元。

AZ零碳倡議表現突出 帶動製藥產業轉型永續

雖然製藥業的碳排量較少被討論,但2019年的期刊研究發現,製藥業的碳排濃度比汽車產業高出55%。科學家解釋,生化實驗室的能源消耗量幾乎是一般辦公大樓的10倍之多。再加上製藥過程每次僅小批次生產,又需更嚴格控制溫濕度、對於衛生標準的要求也更高,因此製藥廠消耗的資源與製造的污染,都比一般化學工廠來得多。

過去製藥業對環境的影響較不受重視,然而隨著社會關注度提升,生態友善轉型已然成為企業的「聲譽問題」,越來越多製藥公司轉型成更永續的企業,其中表現特別突出者如AZ。

除了提出經審核過關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AZ也簽署了「1.5°C企業目標」。此外,AZ在2020年1月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更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執行一項企圖心十足的減排計畫「零碳倡議」(Ambition Zero Carbon),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自身營運達淨零碳排,並在2030年之前確保整體價值鏈都達到負碳排。

AZ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說,「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自然環境與全球經濟永續形成迫切威脅。AZ今天做出的承諾,將會加快我們減少對氣候造成影響的腳步,並激發全球共同合作、影響政策改變。」

AZ積極的氣候行動,也為自己贏來聲譽。AZ連續4年受CDP氣候變遷評比為「A級」(A List);此外,AZ也從7000家企業脫穎而出,由加拿大市調公司「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選為全球百大永續企業,在生物製藥業排名第二。

製藥廠消耗的資源與製造的污染,比一般化學工廠來得多。圖片來源:Pixabay

嬌生也宣布淨零碳排 莫德納、BNT未加入「1.5°C企業目標」

除了AZ之外,較為知名的COVID-19疫苗大廠嬌生公司與輝瑞藥廠,在SBTi通過審核的目標,都是要將升溫控制在最嚴格的1.5°C以內,且都加入「1.5°C企業目標」。

至於莫德納(Moderna)與BNT(BioNTech SE)則未加入SBTi或「1.5°C企業目標」。

嬌生方面,設定了2045年整體價值鏈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為了達成淨零碳排,嬌生也擬定短、中、長期目標,包括在2025年電力需求100%由再生能源供應、2030年公司營運達碳中和,並超越原先設定的科學基礎減排目標,以及2030年價值鏈上游(即範疇三)的絕對排放量,需比2016年減少20%。

媒體報導指出,嬌生本月與義大利再生能源公司「Enel Green Power」簽訂3份虛擬購電合約[2](virtual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簡稱VPPAs),為嬌生在歐洲三大部門(製藥、醫療器材與消費者保健產品)的所有資產提供100%再生能源,此舉將加速嬌生達成2025年完全使用綠電的目標。

至於BNT則在今年5月發布首份永續報告書,明確訂出最遲於2030年達成氣候中和的目標。BNT並指出,從今年1月起,該公司85%的能源都來自綠電、氣候中和天然氣與氣候中和區域供熱。

生化實驗室的能源消耗量幾乎是一般辦公大樓的10倍之多。嬌生為達成減碳目標,近日向義大利再生能源公司簽訂了3份虛擬購電合約。圖片來源:Marta D(CC BY 4.0)

當碳排量左右企業聲譽 高碳排的製藥業也加緊腳步轉型

科學家指出,不是每個企業都願意許下大膽的承諾,因為他們評估氣候行動是否「足夠」的參考依據,是客戶是否滿意,以及監管機構是否無話可說。

科學家建議,像是社會大眾、醫療院所與監管機構等權益關係人,都應該要對產業界抱有更高的期許,並促使企業為氣候行動付出更多。唯有當永續性長期與企業經濟價值相連結,且投資人和市場也予以認同,製藥公司才有可能大膽地將生態友善的承諾,並嵌入他們的核心商業模式。

安永(Ernst & Young)全球生命科學產業負責人史潘斯(Pamela Spence)評論道,其中做得最好的企業,將能存活下來並蓬勃發展。

註釋

[1] 範疇一(scope 1)為機構擁有或控制的來源所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二(scope 2)指機構消耗所購電力、熱或蒸汽時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三(scope 3)為其他間接排放源,指除了範疇二之外,價值鏈中發生的所有間接排放,包括上游(如供應鏈)及下游(如客戶)排放。(參考:環保署太古公司說明)

[2] 虛擬購電合約(virtual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VPPAs):用電戶與發電商雙方合議購電費率,簽訂10至20年的虛擬購電合約,發電商會將再生能源憑證(RECs)轉移給用電戶。不過發電商不會將電力直接傳輸給用電戶,而是透過電力市場銷售,並依據電力市場中銷售的金額,計算簽約時合議之費率差額,多退少補。(參考:經濟部能源局說明)

作者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

許祖菱

傳播科系畢業後曾任新聞外電編譯、採訪編輯、自由影像工作者,現任職專注綠電與碳權趨勢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