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伐型林業,以台灣人熟悉的方式解釋,就是林業版本的小農模式,擁有自己一片森林,在悉心的照顧與持續運作下,達到自然生態與人類經濟活動平衡的林業。
世居山村的日本人,大多從祖先輩繼承家族持有百年以上的森林,少部分的家族在此經營了上百年的林業[2],漫長歲月付諸森林工作,了解山、樹木及人類與自然應對的關係,並將經驗加以傳承宣揚,成為自伐型林業的發展雛型。
因為這是由民間發起並推廣的林業模式,少了許多官方與學術界的研究,導致除了日文的文獻外,目前尚無其他語言的資料可供參照,而為了讓林業活動缺席的台灣人們了解自伐型林業的特點,本文分為三點做出解釋。
現場工作
林業是在山坡進行的經濟活動,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砍伐及運送林木。在效率及安全的考量下,建設作業道可以使工作人員在山坡砍伐後,迅速的將木材拉至作業道,處理集材、修枝及製材,以利運送至林地外。
作業道做為一個重要特點。由於自伐型林業採取的是長伐期的擇木疏伐,在林地開設的作業道需要耐久40、50年以上不會損壞,所以須以嚴謹的工法開設,並保護林地不會因為強降雨而導致土石崩塌。
依「自伐型林業推進協會」導師橋本光治先生的指示,作業道邊坡挖掘高度保持在140公分以下,路面寬度在2.5公尺以內,且每十公尺設置排水道,使用天地翻轉工法鋪設路面[3],過水路面加設結構物及谷地構造,避開易崩塌地形及雨季時的水流噴出處。如此一來,在強降雨與颱風過後,森林因為加強了保水及排水的建設,鮮少出現崩塌的情況。
此外,在伐木完後利用怪手集材,搬運至兩噸的四輪傳動卡車上,就可以將木材運送至集材地點,而永續森林所生長的優質木材,也可以客製化的砍伐目標樹木,使經濟價值提高[4]。
生態
完成20-30%疏伐後的森林,太陽光可以透過樹頂層照至地表,不需經由人力散播,地表既有或自然搬運而來的闊葉樹種子就可以發芽生長,經過十年的時間,即可以長成基本的針闊混合林面貌。針闊混合林也是日本林野廳現在努力推動的人工林樣貌,除了可以增加山坡地防抗土石流的能力外,不同樹種的競爭生長下,土壤健全度增加,並且直接增加土壤層的保水能力。
一般的人工林,如果是座落在山頂處的樹木,因為養分及水分的不足,經過50年生長的時光仍是非常細瘦,胸徑也坐落在14公分以下,但是在橋本光治先生經營40年的100公頃面積人工林內,山頂上的樹木仍生長地非常健全,除了主要樹種柳杉及檜木外,還有多樣的闊葉樹和地表植被。經統計有252種植物生長於此,還包含10種瀕危植物[5]。春夏時的蟲鳴鳥啼,亦直接展示了生態的多樣性。
橋本氏的山林,佔地100公頃,共開設長達30公里的作業道,在40年期間,只損壞了20公尺的長度。
這樣的山林,就如歐洲某些林業工作者推動的持續覆蓋林業[6],雖然沒有一次性快速收入的機會,卻可以生生不息的持續利用森林資源,並朝向近自然林業的山林環境發展。
經濟
日本在推廣自伐型林業時,以高知縣市為日本全部47個都道縣府中,最用心以及注入最多經費,同時也是日本最早收取森林環境稅的縣,其他的縣市可能根本沒有自伐型林業的補助或對應政策。
以高知縣佐川町為例,新就業的自伐型林業工作者,在地域支援協力隊三年期滿後,可以從町獲得20年經營長度的森林,開始實施疏伐及作業道建設,並且可以無限制地利用山坡地進行林下作物的種植。與妻子一同移住、育有三子的山田先生為例,計算補助及其餘收入後,在「主職林業、兼職農業」的情況下,每年的收入約為500萬日幣。
而我所在的宿毛市,則是有兩種推廣機制並行,一種是於地域支援協力隊就業,進行林業推廣三年,其薪資與地區公務員相同,並且在三年期滿後,無條件的發送100萬日幣當作林業創業基金;另一為參加由市役所舉辦的森林塾,完成每年兩次的森林課程,了解如何使用電鋸與輕型挖土機開設作業道後,再參加高知縣林業大學提供的免費林業課程掌握技術,即可以申請機械租借補助以及作業道、林業工具購置、疏伐、木材搬運等種種的補助金,此補助加上販賣木材至共販所或生質發電公司,每個月也可以獲得20-30萬日幣的收入。
橋本先生與他的家族森林
與學術派及科學推衍而發展的高速機械運作林業模式不同,自伐型林業傳承了日本里山的精神與友善環境、持續利用山林、尊重自然的理念及技術經驗。
橋本光治先生於40幾年前,於四國的德島縣佐賀町,繼承了父親遺留下的100公頃的山林,當時日本的木材價格落在近代的最高點,在千萬日幣的繼承稅下[7],他毅然決然辭去銀行的工作,反對一次性砍伐祖先遺留下的山林,前往大阪的自伐林業家大橋慶三郎的門下學習,與妻子攜手共同經營林業。
橋本先生開玩笑的說:「我開怪手,老婆負責用電鋸砍伐。」而老師最常掛在口中的是:「我的恩師大橋先生,到了一片森林,不用一秒的時間就知道哪裡適合建設作業道、哪些樹木需要疏伐。」
然而此種經驗,除了要有導師一對一的指導外,更需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下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也因為沒有官方的研究及大量學者的背書,在與台灣林業工作者對談時,很難產生有效的對話。
台灣林業衰敗至今,延續的技術雖然也是依靠老前輩的傳承,但由於台灣的林業發展是在國有地上的林業,不能開設新的作業道,不像日本是由私有地的家族傳承而往里山發展,導致台灣的林業前輩缺乏建設作業道的能力及技術,而公有的林業技術教育體系,及相關政策與補助也不如日本完善,使得台灣林業在生產端的能力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差距非常大。
拜訪橋本先生的森林時,身為唯一的台灣人、在日本從事自伐型林業的我,與老師立下了約定,要將此種林業模式推廣至台灣。
註釋
[2] 如奈良吉野林業,其家族自江戶時期開始,至目前已經營了超過300年的人工林。奈良同時是日本林業的發祥地,在1800年前就有利用木材建設大型建築的紀錄及遺址。
[3] 由橋本光治氏提出的工作方式,為將土壤上下翻轉,使礫石鋪設在道路表面,鬆軟的腐植層埋到深處,以增加路面強度。
[4] 維修神社所需的木材,非一般50年生的人工林可以取得。製材時品質優異的木材,在日本稱為銘木。
[5] 資料來源:〈徳島県橋本氏施業による人工林の下層植生区分とその立地特性〉
[6] CCF=Continuous Cover Forestry,參考自Continuous Cover Forestry Group網站。
[7] 當橋本先生繼承此山林時,恰逢日本木材價格最高的時候,所以計算面積、材積及市價後,需要支付政府高昂的遺產繼承稅。以自伐型林業的收入,在木材價格逐漸低落的情況下,他仍堅持永續林業的理念,並且利用穩定收入支付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