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水庫更新計畫環評初審過關 預計耗時七年恢復八成庫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白河水庫更新計畫環評初審過關 預計耗時七年恢復八成庫容

2021年09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台南白河水庫近年淤積嚴重,因興建新水庫不易,中央於前瞻計畫編列白河水庫更新改善工程,自2018年啟動,每年常態性於枯水期間停止蓄水,進行清淤。

環保署今(27日)召開白河水庫第二階段改善計畫專案小組第3次初審會議,第二階段工程預計擴大清淤規模,興建一座攔河堰及4.28公里引水渠道,將澐水溪多餘水源引至水庫儲放,並設置三處土方堆置場,讓水庫容量回到近八成,在初審獲得通過結論,將送環評大會審查。


今(27日)召開白河水庫第二階段改善計畫專案小組第3次初審會議,最終確定通過初審,再送大會審查。廖禹婷攝

延續先前防淤工程 第二階段將越域引水並擴大清淤 

白河水庫為具供水、防洪、觀光的多功能水庫,於1965年6月完工時總容量為2509萬立方公尺,但截止至2019年12月,容量僅剩下1012萬立方公尺,約為原始庫容的41%。根據統計,水庫年平均入砂量約50萬立方公尺。然而,水庫目前仍需供應農業用水,因此僅於枯水期進行常態性停止蓄水,以利空庫清淤工作。

更新改善工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的繞庫防淤工程進度已完成28%,另外,2019年至2022年預計陸挖清淤250萬立方公尺,第一階段目標恢復庫容至1250萬立方公尺。第二階段則預計擴大清淤規模,興建一座攔河堰及4.28公里引水渠道,將澐水溪多餘水源引至水庫儲放,並設置三處土方堆置場。

水利署表示,第二階段預計清淤量為740萬立方公尺,其中70萬立方公尺將提供給工程間土方交換或民眾申請使用,未來水庫淤泥清完後,剩餘的670萬立方公尺土方,將先送至庫區內的暫置處瀝乾,再轉運至三處堆置場永久堆放。

環委憂土方永久堆置無明確年限 應加強再利用及後續土地管理計畫

水庫清淤分成七年施工,完工後預期可恢復庫容2000萬立方公尺,約為原設計庫容的八成,增加農業及公共給水量,提升南部地區供水穩定與調度能力,讓白河水庫「復活」。


土方堆置場為永久堆置,配合水庫清淤7年完成填築。圖片來源:環評書件資料

環評委員認為水利署應再評估並敘明土方堆置年限,「如果土方堆置超過五年、十年還沒有去化,應該如何經營管理?」環委強調,無論是暫時或長期土方放置,開發單位皆應加強經營管理。

水利署回應表示,土方永久堆置處的土地權屬在於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未來此塊土地永久堆置後,將交給第五河川局管理使用,預計會將土地作為民眾休閒、綠地使用,不再另做開發使用。


水利署規劃三處土方堆置場做為永久堆置使用,由左至右分別為急水溪堆置場1、急水溪堆置場2及白水溪堆置場3。圖片來源:環評書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