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的台北市西門町街頭,青年抗暖大遊行浩蕩展開,全台青年集結,提出七大「抗暖」訴求,用行動宣告年輕世代對於氣候變遷的擔憂。這令來自澳門的同學陳正朗感觸良多,他驚訝於台灣的社會風氣,讓民眾可以清楚表達意見與訴求,應能推動更完善的氣候治理政策。
受到這股風氣薰陶的陳正朗,也加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推動《溫管法》修法,呼籲青年站出來,用行動扭轉未來。
台灣青年響應氣候罷課 外籍學生也力挺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即將於11月舉行,距離一個多月時間,全球青年起身行動,呼籲當局者做出改變,台灣也並未缺席。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9月25日在西門紅樓前舉辦「青年抗暖大遊行之畢業典禮抗疫中」,以畢業典禮為主題,象徵產業從高碳排「畢業」,邁向下一階段的低碳轉型。
不少人自發站上肥皂箱短講,其中一名青年格外吸引台下觀眾的目光,他操著微微的粵語口音,激昂地闡述對氣候變遷的憂慮。台下的群眾或許是對口音感到好奇、或許是對他的理念感到認同,紛紛行以注目禮。肥皂箱上的青年也流露出一絲緊張神情,但仍緊握著麥克風,以堅定語氣鉅細靡遺地說明訴求,迎來觀眾們的掌聲。
他是來自澳門的陳正朗,今年22歲,高中畢業後來台灣讀大學,因爲對環境領域抱持濃厚興趣,目前正在攻讀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他在一次偶然之下加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行列,貢獻自己的專業背景,也協助籌備這次的遊行。
氣候危機事不關己? 陳正朗:只是「還沒」影響
還在就學階段,就投身環境倡議工作,陳正朗解釋,自己從小就喜歡閱讀、從各式書籍吸收新知,受惠於此,早在國中時期就關注全球氣候變遷,隨著閱讀量的提升,漸漸意識到「光看書無法改變什麼」,毅然投入氣候倡議行動。
陳正朗回憶,起初從媒體上看到極端氣候侵襲全球各地,某些弱勢族群遭受到生命威脅,太平洋島國面臨沉沒危機,但因為自己所在地相對安全,並沒有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甚至一度覺得氣候危機「離自己很遠」。但是,這個想法沒有持續多久,他馬上理解到,自己只是「較晚」受影響的那一方,畢竟同在一個地球上,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面對「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陳正朗也和所有年輕世代的青年一樣,擔心著自己不明朗的未來。
他認為,地球或許早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不斷朝著最壞的結局邁進,只是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直到近年透過科學觀測才發現難以挽回。他沉重表示,現今很多預測都指出,人類可能無法守住暖化1.5°C這條界線。
陳正朗謹慎地說,相對於氣候弱勢地區,台灣或澳門的處境可能較為「安全」,還沒有受到毀滅性的直接衝擊,但這不代表永遠不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永遠可以活在樂觀之中,「現在不做點什麼,下一個就是自己」。
一想到此,他決定跳出書堆,用行動改變世界。
台灣享有民主自由 民間推動《溫管法》修法成治理關鍵
陳正朗現在在TWYCC的倡議部治理小組擔任志工,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協助推動《溫管法》修法。他選擇針對「碳定價」與「調適」兩大主軸展開研究,平時培養出的閱讀習慣,讓他在工作上相當得心應手,並撰寫論述文章、懶人包,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推廣議題。
陳正朗說,碳定價與調適的作法是台灣目前缺乏的氣候手段,不僅沒有先例,相關統計數據也不足,需要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而《溫管法》修法更是當前最重要的事項,透過體制內的途徑,建立法條規範政府的行動方案,也提供行政單位法源依據。
他無奈地說,澳門還沒有針對氣候變遷制定相關法案,台灣政府在這方面可說是相當進步,但「還沒進入前段班」,仍有精進的空間。幸運的是,台灣民眾有很大的公共參與空間,透過民主機制讓政府納入更多元的聲音,政策也能因此走向完善。
陳正朗笑說,台灣的民主社會顛覆了他過往的價值觀,是來台灣讀書最大的收穫,他期待更多民眾加入關注環境的行列,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籲成立「青年會議」主導氣候政策 實現世代正義
陳正朗認為,年輕世代必須扮演最嚴格的監督角色,用行動持續監督政府作為,不僅為自己的未來發聲,也為下一世代爭取美好的生活,才符合世代正義。
但現實情況不見得如此理想,青年的影響力不足,氣候政策的制定上未必有足夠的參與空間,久而久之確實會感到無力。除了呼籲身邊的伙伴不要輕易放棄,持續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努力,直到改變決策為止,陳正朗也提醒執政者,在制定氣候政策或法案時,應該先召開「青年會議」,如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青年會議」(COY),青年的宣言或決議,都會被納入正式會議的討論方向。
陳正朗期待,透過這樣的參與機制,擴大青年的參與空間,讓往後的每個世代都可以享有主導未來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