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大國必須終止有害漁業補貼 民團籲漁業署跟上WTO談判腳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漁業大國必須終止有害漁業補貼 民團籲漁業署跟上WTO談判腳步

2021年10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為了保護海洋資源,世界貿易組織(WTO)現正進行漁業補貼談判,有望進一步禁止各國政府繼續提供有害漁業補助。環境正義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今(18日)偕同多位立法委員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跟上國際腳步,終止相關補貼,並加強管理措施、協助漁民轉型。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則強調,我國持續打擊「非法、未報告、未受監管(IUU)」的有害漁業行為,絕不會提供補助給這類漁業。但是否考慮限縮「增進漁撈能力」的有害漁業補貼,林國平則沒有多做說明。

圖片來源:EJF提供。
環境正義基金會曾揭露台灣漁業的非永續行為。圖片提供:環境正義基金會

國際漁業補貼高昂! 200億美元用來提升捕魚能力

海鮮是全球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捕撈技術增進,各國的漁業規模逐漸擴大,對海洋資源的無度索求也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破壞。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提出警告,全球90%的魚群繁衍速度已跟不上捕撈速度,超出永續捕撈的上限,魚群數量恐難以恢復。

面對海洋魚類資源浩劫,各國仍未停下漁業發展腳步。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國際上每年對漁業的補貼金額總計約有350億美元,其中200億美元是用來提升捕魚能力。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解釋,各國政府長期以來透過補貼機制,增進船隊的捕撈產能,船隻因此可以在海上停留更久的時間,航行到更遠的地方捕魚。

這樣的「有害漁業補貼」進而鼓勵了過度捕撈、甚至非法捕魚,成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葉于瑄表示,消除有害漁業補貼的協議,不僅有助於魚類族群復甦、提高海洋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更有助於打擊海上人權侵害等非法捕魚相關犯罪。

我國絕不補貼IUU行為  漁業署未表態是否禁止「其他有害漁業補貼」

我國遠洋漁業實力驚人,公海漁撈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作業漁場遍佈全球,鮪魚捕撈量更是世界第一。這樣的「漁業大國」,會如何達成WTO對於禁止補貼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永續漁業,向世界宣示「Taiwan Can Help」,也成為關注焦點。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回應表示,我國本來就不會提供任何補貼給IUU漁業,至於未來是否會進一步縮限對於「增進漁撈能力」方面的補貼,則沒有多做說明。

林國平補充,目前《遠洋漁業條例》對IUU行為的處罰很嚴格,最嚴重甚至可以撤銷相關執照。


環境正義基金會、漁工人權組織,及立法委員范雲、洪申翰 、蔡壁如等人召開記者會,呼籲盡速終止國內的有害漁業補貼。李蘇竣攝

WTO加速漁業補貼談判  非法、有害漁業補貼都盼納管

為了挽救海洋資源,負責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WTO在2001年發起了「漁業補貼談判」,盼能統合各國意見訂定協議,規範各國的漁業補貼措施。

「漁業補貼談判」具體規範方向包括:禁止補貼涉及IUU非法捕魚、捕撈珍稀魚種的漁船或漁民,並且不再對提升捕撈能力提供補貼。

各國起初並不積極回應此協議,直到聯合國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當中第14.6條明訂禁止對IUU予以補貼,才激起各國重視。近期WTO各會員國代表正在日內瓦對此議題積極展開討論,盼能在11月29日當週的WTO部長會議上擬出協議。

台灣積極增強漁撈產能 民間籲終止補貼非永續漁業 

環境正義基金會今日偕同漁工人權組織,及立委范雲、洪申翰 、蔡壁如、邱顯智等人,呼籲我國漁業有關部門盡速終止國內的有害漁業補貼,跟上國際永續的腳步,並負起身為漁業大國的責任。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和漁業研究所教授Rashid Sumalia今日也透過錄影跨海喊話,指出台灣在所有提供產能增強補貼的國家中排名第八,其中約有6%的有害補貼支援台灣漁船在其他國家的海域或公海捕魚,這類有害補貼恐傷害其他國家海域的生態。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2019年我國漁船用油補貼就超過10億,其用油稅務減免更高達25億元,這兩項補貼都是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的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表示,各國政府透過補貼來增進船隊捕撈產能,引發過度捕撈、非法捕魚等問題,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李蘇竣攝

蔡壁如表示,台灣在2019年解除黃牌變成「留校察看」的綠牌後,截至2020年,漁業署對違反漁業三法[1]的行為,一共開出371張罰單,其中針對本國籍漁船的有228件,罰單總金額合計超過2億,但是治標不如治本,重罰的成效很有限。

蔡壁如認為,應從源頭管理著手,農委會應該提出漁民轉型的計畫報告,包含輔導漁民轉型的具體辦法與措施,並公開漁船升級和漁船用油補貼預算的具體條目,讓外界得以監督補貼款項,以符合國際規範,「才能年年有『魚』」。

註釋

[1] 指2017年公布的《遠洋漁業條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修正與《漁業法》部分條文修正。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